□ 全睿娴
“要针对人口变动态势,做好超前谋划和政策储备,促进人口自身均衡发展。”这是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的战略导向,也是灵活应对人口发展变化的务实之举。
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多地出现负增长的现象,引起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建言献策的重点。我们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洞察寻找人口变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破解一些人“不愿生”“生不起”“养不起”以及“老龄化与少子化”等问题,群策群力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氛围,促进人口的均衡健康持续发展,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坚实基础。
从城市功能布局的角度看,许多地方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养老院、医疗机构等方面配置严重不足,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正常需求,城乡居民不得不远道上学、远道就医等,从而造成了“上学难、就医难”等局面。这无形中增加了城乡居民的工作、生活、学习、时间等成本,消耗了育龄夫妻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自然也弱化了不少育龄夫妻的生育意愿。从市场竞争、经济发展、生活改善的角度看,面对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些未婚人群、已婚育龄夫妻担心因生育问题,影响到人事变动、职务升迁、薪金报酬变化等,从而产生“厌婚、厌育”等心理。此外,房价、医疗成本居高不下,是横亘在育龄夫妻面前的一大牵绊,户籍问题是妨碍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读书、生活,以及大学毕业生进城工作、结婚、生子的一道屏障,这些都降低了一部分人结婚和生育的意愿。
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善,经济水平的提高,现代的一些年轻人越来越追求个人的自由和享受。有的在婚恋中过度物化,出现彩礼达不到要求不结婚,无房无车不结婚等情况,还有的结婚多年不想生孩子,变成了丁克家庭,这直接或间接成为人口出生的阻碍。民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的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人,其中有超过7700万人是独居状态。根据国家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人口中,男性人口占51.24%;女性人口占48.76%。这意味着我国大龄单身男性比大龄单身女性人数高出逾3000万。大龄单身人数的增加,无疑会直接导致我国人口整体出生率降低。
面对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尤其是社会治理体系中出现的漏洞和偏差,应该如何弥补和矫正?笔者认为,首先要敢于直面问题,勇于修正错误;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建议由国家政府主导部门加大工作力度,以社区为中心,深挖潜力,按居民人口数量科学合理配置完善的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养老机构等工作、学习、生活必需的配套设施,把社区建设成为幸福安祥和谐的乐园。
提高社会的整体科学管理水平,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的科学管理方法,打破行政区域之间的壁垒,不要让户籍问题妨碍我国人口的健康发展,让人才按市场及社会发展需求自由流动和自动调配。理顺各方关系,建立开放性、包容性、便民性的户籍管理制度,消除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政策性户籍不平等的情况,促进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进步完善和实现。
利用现代强大的信息系统,加大宣传力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正面的心理疏导,改变不良的民风民俗,传承优良传统文化,颂扬雷锋精神,形成互助友爱、互帮互带、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改变不良的人际交往习惯,倡导优良家风,着力提高每个家庭成员的家庭责任心和社会责任心,千方百计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好的家庭细胞才有好的社会,才有国家健康稳步发展的基础和未来。同时,有国才有家,国稳家才兴,家国互为因果关系。
人口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是否能稳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希望引起决策机构和广大人民的高度重视,上下同心同德,为改善民生问题、人口问题使实劲、用实招、求实效,积极参与、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
(作者系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