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视野

把握科技创新落脚点

□ 陈 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充国惠民,安得湮没而不章焉。”

科技创新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奋斗宗旨和评估标准,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发现和提出重大科研命题,将论文写在人民多方面需求的实现和满足中,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写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征途中。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要在保障国家战略安全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相统一中强化战略支撑,自主建立完整的价值链、创新链、产业链和供应链。

纵观科技发展史,人类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蒸汽机的发明和机器大工业的出现把人类从农耕文明带到工业化文明时代,发电器和电动机发明迅速掀起了电气化时代的浪潮,电子学的发展和计算机、互联网的发明进步推动人类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全球化时代。每一次的科技进步都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提升人类科学素养和文明程度,把人类从密集劳动型生产中解放出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节约劳动生产时间享受更加丰富和更加舒适的精神文化生活。

科技创新的本质就是探索真理,改善人类生产生活;只有与现实需求相结合,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了如杂交水稻、氯霉素、青霉素、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重大民生科技成果,提升了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以使命目标为导向,研制出“两弹一星”以及建设了重大科技工程,如中国天眼、东方超环、量子通信、“海龙”深潜,“嫦娥”登月等,在更大的时空维度、极端条件、宏微尺度方面探索新规律,开发新资源,科技创新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在铁基超导、电子学、量子学等基础研究领域的科学发现,为量子计算、核聚变工程、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等应用提供了科学支撑。

科研作为社会建制化分工,人民的创新需求就是科学共同体的科研价值遵循。坚持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有机结合,把创新的导向与人民需求相结合,加快高质量的创新成果向人民转化,而不是让重大科研成果躺在论文和专利的数据中。加快从资源驱动向目标导向转变,从跟踪创新向引领创新转变。重大科学发现和关键技术发明一旦转化为人民需求的技术成果,将激发出巨大的潜能,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正如钱学森说:“现在的宇宙学是基础得很的学问,跟我们日常生活似乎搭不上边,但也许今后某一个时期,宇宙学的研究会形响我们整个世界。”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在研究大型强子对撞机建设设计过程中为了更好的交换信息和实验数据,开发了网络信息交换技术,也就是现在的互联网。据估计,互联网技术对全球经济贡献超过了人类对基础科学研究投入的总和。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诊断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也是美国费米实验室在建设加速器时开发的超导磁铁技术的直接应用,今天它对人类健康诊断检测发挥了难以预估的作用。

迈进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包括客观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还包括主观上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尤其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生态环境、安全保障、教育健康等期盼更高,这些都有赖于科技创新的强大支撑。

首先,通过科技进步催生富民利民的强大动能。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成果升级发展空间,优化发展结构,转换发展动能,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功能和附加值,拓展发展新空间新业态,释放发展新活力,引领发展新方向,创造新的更高水平的产品需求,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可持续和低能耗转变。同时,更加关注产品标准、产品质量等新时代民生需求,形成更高的技术质量和技术标准,让人民享受高质量的创新成果和产品。

其次,让创新改善民生,提供更丰富的精神和物质产品,满足多样的民生需求。创新为了人民,不断造福人民,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围绕公益性重大民生问题加强定向研究,让人民在科技进步中得实惠,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新进展。科技创新成果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机会均等和社会公平正义,提升人民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让高质量公共资源普惠人民大众。

把握科技创新落脚点,让人民需求牵引创新方向。“利民之志,颇形於言矣”。在人民需求和技术使用中促进技术迭代升级;创造引领人民新需求,推动技术与需求向更优的耗散结构演进。科技创新聚焦事关人民福祉的关键问题,民生改善的时代命题,“燃眉之急”的攻关课题,见危授命,挺身而出,主动扛起科技攻关重任,加快研发创新成果,推动先进技术的综合集成和示范应用,让科技创新在惠及人民生活方面发挥支撑主导作用,成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力量源泉,才能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加快推进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数字化、信息化和云计算为基础拓展远程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加强“区块链+”“互联网+”在民生技术供给和社会管理中的支撑作用。以高质量的科技供给实现人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整体性满足。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移动互联和远程数字化技术在精准扶贫、教育医疗、交通安防、特殊群体助扶、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家政服务,以及网购、移动支付和共享经济中的支撑作用,提供智能优质、普惠便捷的公共服务,不断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素质能力和生活舒适度。基于共享数字、移动终端技术和“信息数字化基础设施+民生领域”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惠民文化、网络安全和生态环境等领域进行技术升级再造,促进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和有效传播,让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通过引领性技术的翅膀腾飞,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生活品味。通过建设移动、定点和分布式网点对大气环境、污染物、能见度等进行监测,推动建设美好生态环境,促进智慧城镇、美丽乡村建设。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管理学博士)

2021-05-13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8118.htm 1 把握科技创新落脚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