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薛秀红 文/摄
记者漫步在浙江嘉兴南湖成功堤边,工人们有的忙着在岸边栽种植物,有的在打捞水生植物垃圾。放眼望去,湖水碧波荡漾,湖底悠悠水草清晰可见。蒙蒙烟雨中的南湖越发柔美恬静。这不禁令记者想起苏轼《泛南湖》:闻道南湖曲,芙蓉似锦张。如何一夜雨,空见水茫茫。
如今,南湖水质生态大幅改善,这一切得益于嘉兴开展的全面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创建工作。
站在迎接建党百年的历史时点,面对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无论是让红船圣地的“红色”更加鲜艳,还是让一体化国家战略的“金色”更加耀眼,都离不开生态文明“绿色”的衬托。近年来,嘉兴为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赢蓝天、碧水、清废攻坚战,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2020年,嘉兴市首次同时获得美丽浙江考核优秀市和浙江省治水最高荣誉“大禹鼎”。
打好碧水提升战
还一湖泱泱秀水
嘉兴,因水而生,因水而兴。68岁的市民王建学心里总是牵挂着南湖,他经常会坐着公交车来南湖逛逛,看看南湖的变化:“现在南湖水真的是清了,水草都看得清清楚楚,南湖变美了。”
南湖位于嘉兴市区中心,是城区九条河流汇聚发散的节点,是“九水连心”的“心”。由于嘉兴河道整体浊度较高,导致南湖水体一直以来达标相当困难。2016年南湖中心水质已经达到河流的Ⅲ类标准,但按照湖库标准一直为Ⅴ类。
为恢复南湖的湖泊功能,提升水质,嘉兴市实施了南湖生态环境修复工程(一期)。工程建设内容为入湖水量优化调控工程和湖体生态修复工程,包括湖底清淤、湖区微地形改造、水生植物种植及其它辅助措施等。2020年11月,南湖水质已达湖库Ⅲ类标准。“您看,现在的水体透明度明显提升了,能见到水下1米左右的水草和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得到初步恢复。”嘉兴市生态创建办宣传处处长蔡华晨指着南湖水说,在建党百年之际,南湖将重现“秀水泱泱、红船依旧”的美丽画卷。
说起湖,就不得不提嘉兴秀洲区最大的湖泊之一——南官荡,现如今的银杏·天鹅湖。上世纪70年代末,南官荡附近百姓通过围湖造塘开展水产养殖活动,富裕了生活但严重污染了环境,水质日益下降,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面对如此局面,秀洲区油车港镇政府痛下决心,通过大整治、大提升、大创新三个阶段的持续建设,实现了南官荡向银杏·天鹅湖的华丽转变。
“未来这里将是一个生态与自然和谐共生、智慧与科技并存、艺术与人文相互交融的AAAA级旅游景区,将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闻名的度假、休闲目的地。”油车港镇负责人不无骄傲地向记者介绍道。
自己水域的水治理好了,跨省水域如何治理?秀洲区王江泾镇交出了联盟协作新模式的答卷。麻溪港是一条贯穿江浙两省的河道,全长10多公里。长期以来,由于错综复杂的水系,两地“涉水纠纷”时有发生。
近年来,为有效解决边界纠纷,秀洲区与江苏吴江区两地携手联合治水,打通了省级边界水域行政管理的“断头河”,双方建立了“五位一体”水域联防联治协同机制,以往需江浙两省甚至国务院协调处理的跨省治水难题,如今在区级、镇级乃至村级层面上就能得以解决。
在麻溪港,记者见到一丛一丛的水葫芦及水生垃圾伴着河水漂流而下,被拦河杆拦截后,经过人工拖拽、水冲引流,垃圾被集中导入收集区,经由传送,集中堆叠在一起。一旁的西雁村党支部书记许文伟介绍说,“我们两地的合作从水里延伸至岸上,从水面深入到水底,从短期治理拓展到长效管理,形成了多条线联合治水格局。”如今的麻溪港,水质已经从劣Ⅴ类提升到如今的Ⅲ类水。
目前,嘉兴市控Ⅰ类~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从2012年的0上升到2020年的91.8%,国控Ⅰ类~Ⅲ类水质断面比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实现历史性突破。
创建“无异味企业”
公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作为浙江省16个重点园区之一,嘉兴港区以化工新材料、硅产品等为产业主导,区内化工企业众多,废气成分复杂。在全面“体检”后,嘉兴港区为化解企业国标达标、民标扰民,解决群众谈化色变的困境,着力改变化工园区异味扰民问题。2018年底,嘉兴港区在全省率先提出“无异味企业”创建工作。
“无异味企业”创建工作主要特点在于,改变了以往主管部门验收模式,在企业环保整治方案制定、整改、验收三个阶段全部引入群众评价体系,真正做到创建成效让群众体验,创建结果让群众评判。
排放是否达标,不仅看监测数据,更要听百姓感受。“以老百姓的鼻子为标准”,嘉兴港区别出心裁推出一个新职业——“民间闻臭师”。乍浦镇农民白照良就是一位闻臭师。“2008年以前,园区的气味别提多难闻了。之后经过整改,味道越来越淡,直至现在没有了异味。”
据介绍,政府会不定期地组织闻臭师闻“臭”而查,寻“臭”而督,结合点单式检查助力环境执法。“闻臭师在巡查中一旦发现异味,便直奔异味来源企业,对发现的环境违法问题,立即通知执法部门处理。寻‘臭’而督补充了执法力量,倒逼了企业自觉守法,又拓展了公众的参与内容。”蔡华晨补充说。
“以前我们这里的房价每平方米两三千元没人买,如今环境好了,房价涨到了13,000元,大家抢着买。”白照良笑呵呵地对记者说。
去年,嘉兴港区的“民间闻臭师”公众参与模式在全市得到推广。嘉兴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全省排名也从2017年最低谷的第11位上升至第7位,是全省唯一一个连续3年实现总得分和排名“双提升”的地市。
“数字环保”协同监管
环境实现从治到“智”转变
嘉兴市桐乡,以其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乌镇为人们所熟知。会议期间,每当人们在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桨声灯影间流连忘返时,几十公里外的桐乡市“数字环保”指挥大厅内,硕大电子屏幕上闪动的圆点光标、实时滚动更新的统计数据和图表,仿佛一双环境监管的无形之手,昼夜不停地为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和安全的生态环境护航。
2018年,桐乡启动“互联网+智慧环保”项目,拉开了全市“数字环保”建设的序幕。乘着“互联网+”的强劲东风,桐乡不断激发改革创新动力,在生态环境领域政府数字化转型道路上敢闯敢试,成为支撑着生态环境部门日常管理和决策的“超级大脑”。
工作人员在记者面前随机抽取点击了明星印染公司,大屏幕上即刻跳出该公司印染污泥产生量、接收量、运输车辆车牌号码和行驶轨迹,运输车驾驶室和运载室的实时画面也一清二楚。固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被智慧环保平台全过程动态跟踪监控。
“有了这个系统,我们在开展监察工作时就好像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平台整合了环境监测、项目审批、环境管理、排污许可、综合执法等信息,实现对水气自动监测站、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监控平台,以及固废产生、运输、易倾倒风险点等数据和视频的综合集成,对污染物产生到输送到处理到排放,形成地图指示。”嘉兴市生态环境局桐乡分局局长姚伟平介绍说。
政府有了“千里眼”“顺风耳”,企业自己做得怎么样?在浙江润虹科技有限公司,记者看到,公司采用较为成熟先进且环保的火法冶炼工艺对含金属危险废物实施综合利用,解决了低品位含金属危废无法有效再生回收问题。
“我们公司自主开发了危废数字化管理的软件及硬件系统,废物入厂需扫码入库,通过二维码技术就可精准掌握进厂危废产生、转移、贮存、利用处置等环节信息,实现入厂废物‘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监管。”公司负责人介绍说。
“天上看、网上管、地上用”的监管体系,让嘉兴的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市PM2.5浓度从2013年的68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0的28微克/立方米,2020年在2019年PM2.5达标的基础上又实现了臭氧指标达标,从而实现大气6项指标全市域全面达标。固废处置能力也在不断提升,达到了2016年的3倍,成为全省首个生活垃圾“零增长、零填埋、不出县”的地市,被省委书记袁家军誉为全省“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