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冰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学生思想理论政治教育工作四次会议上特别强调,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的问题。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学校思政教学建设工作贯穿高等教育思政教学工作全过程,加快实现高校教学发展的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当代高校的思想理论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围绕大学生的需求发展,以德服人,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政治觉悟,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从而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
当前,高校应紧紧围绕人本原理展开工作,有针对性地思考和挖掘问题,从实际出发加强对学生的人本管理,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推动高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本思想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人为本理念是人类静态与社会动态的辩证统一、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渗透。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一种重视教育客体发展的主体性、全面性和差异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开发其潜能的以人为核心的教育观。
而人本管理,则是以人为本的管理行为原则和运作模式,其实质意义在于必须充分肯定人在从事管理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管理主体驱动地位和主导作用。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强调,以管理人的共同发展需求为工作重点,自由与社会责任相结合,来指导构思有效的个人管理、组织结构、制度和管理者的工作。这种对于促进管理人自身核心价值有效实现的理念正是人本管理思想的最大核心和内涵意义所在。
人本原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人本主义原理发展是我国现代管理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鉴于此,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构建和推行以人性为教育基础、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为核心的新范式。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坚持激励原则,建立广泛的激励机制。根据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的激励——保健因素理论内涵,高校应将激励育人原则充分运用落实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以真感情激励育人。同时,激励教育还必须设计一个稳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强化激励教育的机制保障。以学生利益为核心构建制度化体系,引导和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高校要不断完善激励制度保障建设,制定配套奖励制度和支持措施,如《十佳大学生评定办法》《先进班集体评定办法》等。
掌握行为原则,建立行为监督机制。大学生实际接受教育行为的方式同自身需求密不可分。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应该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教育需求。以大学生的需求为核心建立和规范教育监督机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规范自身需求行为,从而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科学性。
推行能级原则,建立班级管理机制。能级原则指的是一个团队应该具备不同知识层次的功能等级,才能形成彼此配合、有效运行的系统总体。同时能级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要重视构建选拔和管理任用班级优秀人才的管理工作体系,根据学生的能力层次和自身优势进行选择,坚持责、权、利一致的原则,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严守纪律原则,建立纪律约束机制。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思想政治教育最关键、最根本的问题,是使受教育者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等外在规定与约束转变为内在需要,并成为自觉主动的积极行为,即实现由他律向自律转化。建立严格的纪律行为管理约束机制,并严格建立规章制度,如《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学生违纪处分规定》等,以此有效规范和约束大学生自身行为。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只有能够更加适应我国时代经济发展的特点要求,才能为我国输送高质量人才。如今,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步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以人为本的管理观点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对于思想和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和眼光正在革新和改变。高校思想和政治课程在保持其能够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还应重视追求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价值的提升和发掘。因此,思想政治课程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作者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