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京津
从青丝到白发,为乡亲们放电影45年,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电影公司党支部书记、经理郭建华始终保持着对这项事业的执着。她是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获得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俺30多岁的时候就看她放的电影”
“俺30多岁的时候就看她放的电影,如今俺都70多了,还是郭建华给俺放!”河南开封朱仙镇小店王村76岁的村民王秀花对《人民日报》记者说。记者见到郭建华时,她正和王秀花站在村放映点的广场上交谈……刚从省里开会回来的郭建华来不及换衣服,就赶到小店王村,为晚上放电影做准备……
郭建华5岁时,母亲带她第一次去村广场上看电影。好奇的她伸出小手摸镜头,突然“啪”的一声,镜头里射出光线,吓了她一跳,但她从此对这跳动的光影着了迷……
1976年,当地要招聘一批电影放映员,郭建华兴高采烈地报了名。负责人见了她却直摇头:20岁出头,又瘦又小,小姑娘能干得了这重活儿?郭建华不服气,20里路的自行车体能测试,她铆足了劲,比别人多带了两份拷贝,还第一个冲到终点,在20多个应聘人中脱颖而出。靠着这股拼劲儿,经过培训,郭建华在那年成了一名农村电影放映员。
那时候,听说哪里要放电影,附近的乡亲都会赶着去看,有的爬上大树,有的站上墙头,人多时甚至挤满了山坡。郭建华按下放映按钮,装在放映机里的电影胶盘便开始旋转,镜头里射出光束,光影世界便在幕布上动了起来。村民们发出阵阵欢呼,又渐渐安静下来,大家都沉浸在电影情节之中。郭建华跟乡亲们说:“只要大家喜欢看,我愿意当一辈子放映员!”
“我想担起这份责任,不愿农民没有电影看”
为了一句承诺坚守45年,这其中的辛苦,只有她自己知道。
晚上露天放电影,要面临各种天气变化的考验。开封在黄河边,冬季寒冷,经常下大雪。村民们为了看电影,经常头顶着毛巾挡雪,隔一阵子就抖抖头顶上的雪,郭建华也要时不时地抖抖幕布上的雪。村民雪中坚持看,郭建华就在雪中坚持放,一场电影下来,浑身是雪,里外湿透。
1994年7月1日,郭建华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两年后,她开始担任开封县(现为祥符区)电影公司负责人。当时,影视行业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一些传统的影视单位面临经营困难。在郭建华担任公司负责人之前,这个位置空缺了许久。郭建华想了好几天,她说:“我想担起这份责任,不愿农民没有电影看!”丈夫很支持她,并把家里的钱拿出一部分来;郭建华一边用这些资金买新电影,一边和同事们下乡去寻找和增加电影放映的机会。
那时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家里,遇到孩子升学、结婚等喜事都喜欢热闹,再加上多年的工作经历让郭建华和许多农民成了朋友,许多老乡都乐意请放映员到自家来放电影,添添人气和喜气。短短一年,公司收入就从不到4万元增长到了20多万元;职工们原本几十元的月工资也增长到七八百元,好的时候能拿到上千元。“公司渡过了难关,好的电影还能帮助农村移风易俗。”郭建华很高兴。
“送来米,送来面,不如送部科教片”
电影公司重新步入正轨后,郭建华开始思考:电影在乡村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对于农业新技术的需求越发迫切,郭建华就把放映科教片作为帮助农民学习新技术的重要手段。最近10年来,公司累计放映科教片9万多场次。
开封是花生主产地,为了帮助当地农户通过种植花生增收,在郭建华的推动下,当地拍摄了一部名叫《咱家花生好收成》的科教片。影片既符合开封当地花生种植特点,又富有故事性和趣味性,累计放映了6000多场,受到了乡亲们的喜爱。
近几年,郭建华还带领放映人员深入全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户较多的非贫困村,建立了100个农村扶贫电影放映点,采取“点单式”放映模式,累计放映科技扶贫影片1万多场次,引导许多村民走上科技助农、脱贫致富的道路。郭建华说:“一些群众高兴地说,‘送来米,送来面,不如送部科教片’!”
一晃45年,承担的工作在变,电影放映机也逐渐从胶盘式变成了数字化,但到村里给老乡放电影这件事,郭建华从没断过。现在,她还时常跟同事们一起去各个村子,每年放几十场甚至上百场电影。
“一条路,走了半个世纪;一件事,倾注了全部心血。”2019年,在郭建华获得全国“诚信之星”时,组委会给了她这样的评价,而这恰似她45年放映员生涯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