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淑婷 江丽霞 陈金华
春暖花开,行走福建三明,满眼绿树繁花,一派欣欣向荣。
“现在的生活真是好!”三明市泰宁县上青乡崇际村村民赵青、肖耀忠这些年依托当地旅游业发展,带领村民开办民宿,为中国美术学院等上百所院校学生提供写生“一条龙”服务,腰包渐渐鼓了起来。
崇际村山清水秀,60多幢村民住宅统一呈徽派建筑风格,白墙黛瓦、飞檐翘角,既有村庄自然肌理,又有雅隽清逸的人文底色,被评为2020年“全国美丽休闲乡村”。
赵青说,现在的生活再也不是“上山砍柴、回家劈柴、煮饭烧柴”烟熏火燎的日子了,做饭用的是电饭煲、电磁炉、电高压锅和蒸箱。“‘全电厨房’把我们从繁重的事务中解放了出来,日子过得敞亮又舒适。”
近些年,泰宁县供电部门先后投入170多万元,新建和改造沿线10千伏线路,改造3个配电台区,崇际村生产生活用电质量得到极大提升,全电厨房、全电民宿、全电旅游逐渐兴起,每到周末或节假日,生意十分火爆。现在,村里的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就有70多辆。
在三明市沙县夏茂镇俞邦村,村民俞金珠也是忙里忙外,“满意”写在脸上。
俞邦村被誉为“沙县小吃第一村”。国民美食跳出“农门”、跨出“国门”,因小吃业富起来的俞邦村,龙峰溪穿村而过,廊桥、石坊、长亭,移步皆景,小吃街上,灯盏糕、米冻皮、甜烧麦,香味氤氲。
“过去为了谋生外出做小吃,如今用电清洁方便,在家门口起个电灶,就能做小吃生意,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俞金珠说。
2021年,全电商铺、全电摊点打造的低碳节能小吃街,将科技元素与传统小吃文化融合,为俞邦村乡村振兴注入更加清洁、强劲的发展动能,充分激发小吃业的“放大”“溢出”效益。
以电代柴、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等电能替代不断实施与推广,清洁、安全、稳定的“全电”供能模式,不仅点“亮”了村民美好生活的愿景,也点“亮”了乡村产业发展的致富路。
三明市尤溪县是“中国茶油之乡”,全县油茶林面积27.2万亩,2020年油茶产量达3000吨,实现产值7.7亿元。
“过去,油茶籽采摘下来后,要经过15天左右的晾晒,去壳取籽粉碎后才能榨油。人工压榨,20公斤茶籽只能榨出1公斤茶油。”尤溪县城关镇下村村55岁的油茶种植户陈文松介绍说,他种植油茶20多年,过去传统榨油方式要经过人工去壳、日晒、薪柴烘烤等步骤,耗时久、效率低、收益差,曾一度影响他们种植油茶的积极性。如今,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他种植了500多亩的油茶,年收入超2万元。
为促进油茶产业绿色发展,2020年,国网三明供电公司围绕打造“一县一特色”乡村电气化示范点目标,在尤溪县推广电烤茶籽技术。国网尤溪县供电公司在尤溪县城关镇下村村、台溪乡清溪村等多个油茶集中种植乡镇进行电网改造升级,满足种植户用电需求。
“全自动智能电烤茶籽系统,可自动调节温度、湿度及烘干时间,有效保障每一粒茶籽的烘烤品质。”福建省沈郎油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治钦介绍说,“相比传统烘干方式,用电去壳、烘烤,烘干一炉5吨茶籽仅需12小时,4斤茶籽就能产出1斤茶油,用电智能烘干,效益和产能都大大提升,品质也得到了保障,一年可节省人工等各项成本100余万元。”
全自动智能化生产,让福建省沈郎油茶股份有限公司迅速成为福建省内最具规模的茶籽油系列产品研发、生产的农业现代化企业,辐射带动农户1700多户,还在尤溪县城关镇下村村建成了生态旅“油”观光科普园。
远山凝翠黛,溪水叮咚淌。如今,走进下村村,只见阡陌交通,屋舍俨然,田园风光扑面而来,村子实现了“蝶变”,旅游也跟着旺起来。油茶产业,既富了村民的钱袋子,又美了乡村。
“2021年,我们将通过深化新时代‘双满意’工程、推进新时代‘人民满意供电单位’创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电力先行’‘美好生活·电靓万家’‘清新福建·绿色赋能’等‘七大行动’,进一步赋能绿色发展,助力‘双碳’目标,振兴乡村经济。”国网三明供电公司副总经理杨正信介绍说,一季度,三明地区累计完成电能替代项目70个,替代电量2.48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24.73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