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先俊 朱亚森
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挂牌以来,牢牢坚持“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战略使命,紧紧围绕《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确定的目标要求,以试点任务为主线,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赋能发展为目标,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自贸片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100项试点任务已实施93项,形成制度创新成果68项,全国典型案例8项。其中引进外商独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新路径等12项创新案例在全省复制推广;研发测试车辆监管创新、海洋生物资源生态修复、破解海洋牧场融资难题,3项创新案例具有全国首创性,得到国家有关部委认可推广;依托自贸区改革发展蓝色经济的案例入选中国改革“年度50强”,万华国企改革的案例被中央深改办印发。烟台自贸片区在全市2‰的土地创造了全市1/5实际外资和1/3外贸进出口。
打造一流的自贸营商环境
对标国际营商环境是自贸区建设的重要方面。去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烟台片区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自贸区建设,为“六稳”“六保”提供了制度供给和政策供给。
制度供给方面,全国首创“投资便利化跨国办”,实现境外投资者不出国门即可获得市场准入和经营资格,有效节省了企业跨国经营成本,也为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做好外经贸合作提供了新模式。同时,持续向企业全生命周期延伸。针对外籍员工入境难,在全省率先推出日韩企业国际包机,分11批帮助17家企业782名外籍员工返岗,赢得了韩国领事馆和日韩企业的高度评价,他们的经验做法被国务院联防联控工作组印发推广。
政策供给方面,先后出台实施保障企业开复工7条举措、帮扶困难企业8项措施、扩大中小微企业信贷投放10条意见等政策,累计为企业降本减负30多亿元;在全省首创“信保贷”,设立3亿元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助力“轻资产、无抵押”的中小企业易融资、快融资,有力促进了企业复工复产、经济企稳向好。
积极争取“区内事区内办”,承接山东省在全国首创推出的“省级负面清单”放权。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瞄准高频事项精准申请权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水产苗种进出口审批等89个事项不用到市进省在区内即可办理。日前,烟台片区第一单“黑名单”企业信用自主修复业务完成,省级权限从争取到承接再到落地实施圆满完成,企业对自贸区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把改革经验的复制推广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大举措,逐条研究260项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抓住创新精髓,打通核心环节,让经过检验的“制度良种”在片区生根发芽。通过开展高适配度的复制推广,在片区产生了一系列“化学反应”,比如,在全省自贸区率先实施“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试点”,实现了医疗器械“产品注册”与“生产许可”解绑。在落实好“不动产登记工作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片区实际在全省率先实现不动产全事项即时办结、立等可取,不动产一般业务45分钟、非涉税业务20分钟办结,让群众切身享受自贸红利。
优化一流的要素资源配置
投资贸易便利化创新方面。在全国率先开展“两步申报”改革试点,落地全国首票空运、全省首票海运业务现场通关新模式,企业人员仅填写9项报关数据后“秒提货”。大力发展货物贸易新业态,培育服务贸易新模式,高标准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现已入驻企业158家,新增进出口200多亿元。围绕打造“全球矿产品保税混配中心”,创新保税混铜新模式,片区企业国兴铜业获得关检融合后全国首个保税铜精矿混配试点,增强了企业核心生产力,切实赋能了地方发展;实施保税原油混兑业务,目前业务量已超过两百万吨、居全省首位。
金融开放创新方面。在全省创新建设中小微企业金融全要素服务平台,整合企业经营信息和涉企政务数据,建立多元化、科学化、认可度高的信用评价模型,助力轻资产、重智力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创新实施科信贷、成果贷,积极推进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制度试点;率先开展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改革试点,累计为一大批企业解决了收入结汇耗时长、环节多、审核严等一系列问题。
人才引进和服务创新方面。成立全省首个国际人才集团,建设全省首个自贸国际人才港,创新打造“业达人才码”,累计服务国家高端人才100多人。高标准建设国际科创合作中心,中加生物科技中心等3家境外离岸双向孵化基地落户,中科院育成中心等31家高端研发机构集聚,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实现“既在这里生产,又在这里创新”。
知识产权集成创新方面。推动知识产权与法院、检察院、税务、海关的联动,落户全国首家自贸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全国首家自贸区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全省首个互联网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建立起化工新材料等3个领域知识产权快速确权、维权的绿色通道。优化知识产权质押贷,在全国率先推出保险、担保、银行三方金融机构按照6:3:1的市场化风险承担机制,变企业“知本”为“资本”。通过知识产权作价入股,引入全国首个夏普超高清产业研究院,全球首发120英寸8K超高清电视,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创新知识产权证券化,推出全省首单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产品、国内首个人力资本概念的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提高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水平。
搭建一流的日韩合作平台
作为距离日韩最近的自贸片区之一,强化与日韩合作是烟台自贸片区建设的重要特色和优势。中韩合作方面,发挥全国唯一自贸试验区与中韩产业园叠加联动的优势,创新推出“两国双园”合作模式,相继落户全省首家韩资律师事务所、全省首家韩资独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全省首家国家级中韩科创孵化平台等一批“首”字项目,不断加大外资引入的压力测试。针对全国唯一外资综合性研发中心——现代汽车研发中心在进境研发测试车辆上的诉求,烟台片区创新监管模式,推出“车型细分解决数量限制、流程再造解决境内存放期限、保证金改革释放资金压力”等创新举措,带动进口测试车辆数量增长50%。中日合作方面,高标准谋划12.7平方公里的中日产业园,入驻5G联合创新实验室等一批重大项目,规划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园、日本中小企业产业基地、中日科创园等三大特色区片,下步重点发展8K+5G超高清产业,布局城市产业未来。
实施一流的经略海洋举措
聚焦差异化探索、特色化发展,以制度创新推动经略海洋、带动产业革新。
海工装备产业方面,引进以“大海工”为定位的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院,精准布局海工装备科研基础设施,创新推出“企业出题—学校解题”产教融合新模式,与中集来福士、京鲁船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有力带动海工装备产业能级提升。全国首推“海工装备+渔业服务”模式,投资100亿元推进海洋牧场“百箱计划”,将建成亚洲最大的海洋渔业规模化养殖基地。
海洋生物产业方面,从种质着手,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海洋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以最快捷最高效的方式完成苗种从入境到入厂、从入池到入箱的多次中转业务,构建了全国首个三文鱼全产业链“引进中转+陆海接力”新模式。针对海洋渔业增殖放流缺乏科学指导、规范体系和有效评价的问题,全国首创四方联动机制,构筑起政府引导、科研支撑、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海洋生态修复格局。该模式推广以来,已在烟台等三地投放社会化认购鱼苗50万尾,助力海洋生物资源有效恢复。围绕破解海洋牧场融资难题,全国率先成立海洋产业特色支行,创新实施海域权可抵押、深海网箱设备可抵押,引入海水养殖天气指数保险,相关经验印发全国学习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