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袁 琳
肩负人民重托,共商发展大计。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企业界代表委员们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把思考和实践成果带到会上,为中国发展赢得更加光明的未来积极发声。
记者注意到,全国人大代表、阳光龙净集团董事局主席林腾蛟在讨论与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讲,2020年中国经济成绩单超乎预期,GDP突破百万亿元,实现了逆势增长,充分说明了中央实施的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减税降费等政策发挥了明显的作用。这让我们充满了信心,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企业做好,迎接建党100周年。对此,记者专访了林腾蛟。
“技高一筹”
助推社会前进与发展
记者:《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您觉得阳光龙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龙净集团”)作为环保行业领军企业,如何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如何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
林腾蛟:创新分为基础科学领域的创新与产业应用层面的创新,创办企业的终极目标就是要用技术创新来服务社会,助推社会前进与发展。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里提到,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我认为,创新发展和科技强国将是未来长时间的主旋律。无论国家还是企业,创新就意味着活力、竞争力。对于产业发展而言,创新更是整个行业内部不断完善各个环节,不断提升供应链完备和升级的核心要素。唯有创新实践,才能让国家在国际竞争中拥有话语权。
阳光龙净集团始终坚持布局符合国家战略、利于社会民生的产业,积极投身环保、教育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业。旗下龙净环保始终高举“技高一筹”的旗帜,先后荣获四项国家科技进步奖,拥有专利1120项,主导制定和参与编制国家及行业标准113项。
高端制造业是中国未来鼓励发展的战略性产业,龙净环保正从单一的大气治理走向多领域化,业务涵盖大气治理、水污染治理、固废处置、土壤及生态修复等。我们希望在未来中国环保领域发展上贡献一份力量,为全球提供环境咨询与检测、系统解决方案提供、高端装备制造、污染治理、智慧环保运营“五位一体”的综合治理解决方案。同时,龙净环保将充分整合产业资源,通过治理与开发,保护与发展的全盘考虑,形成以生态建设为旗,以治理为手段,以持续发展为目标,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
记者:在创新发展的问题上,阳光龙净集团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林腾蛟:阳光龙净集团以“教育兴邦、产业报国”为己任,致力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逐步形成了环保、教育、地产、金融、物产和资本六大产业集团。
创新的目的是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我们将从三个层面作为抓手:一是深抓本业,提升技术创新的竞争力。二是融合发展,搞好产业联动的整合创新。三是放眼全局,配合国家战略的创新思考和布局。伟大的时代,才有伟大的事业,作为民营企业家,我们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和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保持“定力”
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
记者:我们注意到您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非常重视,也一直关注和支持这方面的工作,请谈谈您在这方面的想法?
林腾蛟: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今年全国两会上的《“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也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此,我在议案中建议,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国家战略,加大力度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文化工程惠及更多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认为,一个国家能够保持持续繁荣,其必然性在于文化基因中的“定力”。一日的定力不难,一个国家能够数千年如一日保持定力,才是真正的国运。
完善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体系,要着眼于我国战略发展目标和实践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同时,加大力度普及全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青少年、党员干部、国家公职人员为重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通识课纳入国民教育、成人教育、党校教育中。一方面,建议教育部门设立专项经费,扩大文学教师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占比,邀约“文化视频达人”“90后”非遗传承人、“经典国漫”导演与制作人等进校授课,培养和发掘一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人才;另一方面,建议优化国家干部、企业精英选拔和考核办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乏修身齐家的优秀思想和理论,如“和为贵”“民为本”“法不阿贵”等,可以为国家、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提供有益启示,为实现文化强国提供更有力的精神支撑。
我在议案里还提到,现实生活作为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最肥沃的土壤,要适当降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认知及应用的门槛。比如,城市博物馆实行免票或降低门票价格,控制各地文化主题小镇、文化公园的消费物价等。并要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建立线上展示平台,联合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大流量新媒体,为传统文化爱好者、技艺大师、专家等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渠道,方便他们自我展示和降低教学难度,进而让人们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便捷地学起来、用起来,培养社会大众的文化兴趣、文化崇拜,促使文化从“有意思”到“有价值”的认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