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两会报道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巫山县委书记李春奎建议:

将三峡库区生态廊道建设 纳入国家生态规划

□ 本报记者 王明高

□ 雷云锋

来自三峡库区的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巫山县委书记李春奎,在本次两会期间接受记者“云采访”时,谈的也是自己对三峡库区生态建设方面的思考。“建议将三峡库区生态廊道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编制三峡库区生态廊道建设规划;设立三峡库区生态廊道建设专项基金;加大对重大生态建设项目支持力度;大力支持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带动创新区域协同发展体制机制。”

李春奎分析说,三峡库区地处长江经济带上游与中游衔接口,跨越渝鄂两省市20多个县级行政区,集民族、山区、库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于一体,面临着自然、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压力,内生发展动力不足,产业升级缓慢,为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带来严峻挑战。建设三峡库区生态廊道,全面维系和提升长江流域特别是三峡库区的生态功能、生态价值,有助于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全面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通过实行最严格的环境约束性指标,有助于推动沿线区县产业转型升级和城镇绿色化发展。以生态承载力为依据统筹优化沿线产业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强化区域合作与互动,有利于更好集聚资源要素和资本要素,提升沿线地区的发展潜力。

“建设三峡库区生态廊道有助于创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李春奎认为,三峡库区位于重庆、湖北两省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城乡融合是发展的最高境界。三峡库区城镇群要在三峡库区生态保护、山地特色城镇化发展、生态产业体系建设上发挥示范作用,必须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上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创新发展道路。以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为切入点,坚持保护优先、生态引领,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彰显生态走廊地区的生态禀赋、文化底蕴等资源优势,在生态承载力与环境容量约束下推进产业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创新区域协调与联防联控机制,建设一道坚强有力的生态保护屏障和绿色发展廊道,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更好发挥示范作用。

李春奎认为,建设三峡库区生态廊道,必须坚持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推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得益彰。

一是打造千里长江“一江碧水·最美岸线”。加强跨区域跨流域自然生态保护管控和环境污染联防联治,深入推进三峡库区库岸综合整治、消落区水环境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加强长江干支流沿线污水治理。

二是实施长江沿岸“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加强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进水土保持建管模式改革创新。重点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建设、湖库与湿地生态修复等大规模绿化重点工程,有效提升森林质量。综合采取监测预警、避险搬迁和工程治理等措施,整体提升库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保障能力。

三是建设“三峡生态·绿色产业”集群。立足现有生态资源优势,发挥比较优势,着力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康养、生态工业,打造长江经济带上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

四是构建“四季宜居·山水城乡”格局。顺应山水本底,营造显山露水、疏密有致的山城江城特色景观风貌,在沿江城镇规划布局一批亲水空间和观景平台。优化提升区县城风貌品质,打造一批以旅游休闲、健康疗养、文化民俗、特色商贸、特色创意等为重点的特色示范镇,加快形成独具三峡特色、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沿江城镇带。

2021-03-11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巫山县委书记李春奎建议: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5945.htm 1 将三峡库区生态廊道建设 纳入国家生态规划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