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四链”衔接 汇聚高质量发展合力

安徽桐城市着力补链稳链强链延链,走出一条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路子

□ 孙 炜 胡圣环

近年来,安徽省桐城市坚持践行新发展理念,走出一条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路子,“四链”衔接,聚合发展优势,创造富有活力的经济生态,同时着力在补链稳链强链延链上取得新突破,以“链”为媒,推动桐城经济高质量发展。2020年,桐城市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54个、已开工项目5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首次突破150亿元,两家战新企业年产值首次突破15亿元大关;新增新投产达规企业10家,实现财政收入31.06亿元。

夯实产业链

助力经济发展升级

桐城市出台《关于建立产业“链长制”推动产业大升级的实施意见》,围绕优势产业、产业核心环节,打造上下游密切协作的产业集群。以206国道为轴线串接着10个镇(街道)特色工业集中区,依托重点园区和特色产业集聚区,培育形成塑料包装、输送机械、羽绒家纺、医工医药健康等7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先后斩获“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中国制盖产业基地”“全国优秀羽绒产业集群”等殊荣,一批含金量很高的“金字招牌”花落桐城,“一镇一品”的块状经济加速崛起。从零散发展到产业集群,从大中小企合作到上下游融通发展,一个更紧密、更先进、更开放的产业链条正在夯实。

同时,以“链”招商,目前已编制绿色包装和生态家纺2个产业链调研报告,绘制了产业招商全景图,建立了招商目标库。依托智库资源对链上招商项目进行把脉问诊,收集各产业在升级过程中存在的技术痛点、难点,做好信息研判工作,针对链上发展核心环节,引流项目资源,实现精准链上招商,推动产业科学化布局。桐城双新产业园中有塑料包装企业130多家,近年来引进强链、补链企业10余家,提升了塑料包装产品档次,构建了较为完备的产业生态体系。

激活创新链

提优经济发展质效

桐城市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主动力,连续多年制定出台《桐城市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每年设立专项资金2000万元,围绕研发平台建设、科技项目实施、产学研合作对接等方面,引导企业科技研发平台建设,组织创建国家级研发平台5家,打造桐城市创新研究院、国家高分子质检中心、经开区“双创园”科技孵化器、“青桐”众创空间等科技服务平台,累计建成并投入运营科技型企业孵化器3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

桐城市还积极开展政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全市40余家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成果项目入库18项。

拓展资金链

激发经济发展潜力

为促进产业链与资金链良性循环,桐城市不断创新政银企对接方式,给予企业延长限期、展期、无还本续贷加中长期贷款等综合金融服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主动与国有平台公司和相关市直部门对接,扎实做好各类项目资金争取和贷款投放工作;优化信贷结构、创新金融产品、合理降低利率,大力提升制造业等重点领域企业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比重;对诚信经营但一时融资困难的民营中小微企业,分类精准制定贷款方案,适当给予一定宽容度,积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为不断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桐城市持续开展政银企对接会和“千名行长进万企”“百行进万企”等活动,出台《桐城市深化政银企对接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化解“企业贷款难”难题。在第二届桐城政银企对接会上,10家金融机构与20家企业代表现场签约,共签约项目100个,签约贷款总金额9.94亿元。

补强人才链

增添经济发展动能

桐城市积极发挥人才引领作用,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已成功引进8位院士在桐城市开展工作,其中现有备案的院士工作站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站4家,引荐各类专家(团队)40余人次,推进企业科技成果研发与应用。

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2020年,组织7名领军人才到清华、上海交大、复旦等名校参加为期1年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总裁高级研修班和新徽商工程专题培训班学历教育;针对桐城市非公经济比较发达、家族式企业较为集中的实际情况,大力培养“企二代”人才队伍建设,将“企二代”人才培训纳入全市创新型人才教育培训规划。

2021-03-04 安徽桐城市着力补链稳链强链延链,走出一条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路子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5675.htm 1 “四链”衔接 汇聚高质量发展合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