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于 馨
一月,全国31省份陆续公布2020年经济“成绩单”。从城市群来看,长三角再次霸占龙头位置。2020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总量高达24.47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24.1%,贡献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特别是区域创新能力多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的安徽省,实现了由“总量居中、人均靠后”转变为“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长三角指明了发展方向。如今,从基础设施到公共服务,从产业集聚到创新协同,从深化改革到扩大开放,长三角正在“一体化”中谋划“更高质量”发展,以国家战略为指引,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高经济聚集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
交通大发展牵引一体化大提速
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11月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牌。2019年12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出炉。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更好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有利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轨道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也是区域一体化的“加速器”。2020年4月2日,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印发《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总体形成,基本建成“轨道上的长三角”,铁路密度达到507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500公里/万平方公里。中心城市之间享受1小时~1.5小时客运服务,上海大都市圈以及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都市圈内享受1小时公交化通勤客运服务。
建成“轨道上的长三角”,首先需要打通“断头路”。2020年11月9日,经过8个月的规划、设计、审批和建设,连通上海市青浦区和苏州市吴江区的康力大道—东航路正式通车。这条路原本因为中间隔着省界湖泊元荡湖,成了断头路。如今断头路打通了,这条路也被统一称为元荡路,从吴江汾湖到青浦金泽的车程由过去的40多分钟缩短到5分钟。
元荡路通车是长三角跨界建桥共同监管统一验收的改革成果。
“前期青浦、吴江分别立项,缺乏有效沟通,无论是规划、设计、审批,还是建设标准、工程进度,都存在明显差异。”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生态和规划建设组副组长刘伟表示开始参与协调贯通康力大道和东航路时,面临很多难题。
建路不难,审批难。元荡路因为要跨过元荡湖,就需要架起一座180米长的车行桥,可元荡桥一半在上海,一半在江苏,涉及多个行政主体,各方在审批要求上并不相同。“例如在防洪评价报告上,苏州市水务局涉水审批要求编制防洪评价报告;而上海水务局对防洪评价报告没有强制性要求。”汾湖高新区建设局局长姚俊说。
为了解决问题,执委会多次牵头召开协调会。最后,决定由上海市水务局牵头,会同苏州市水务局联合审批及后续监管,实行一窗受理,一口发放审批决定书。对于不一致的审批要求,例如防洪评价审查时,则遵循共商共建的原则,按要求更高的苏州标准执行。审批过程中,由上海水务局组织共同踏勘、方案审查等工作。审批完成后,双方履行共同监管职责,最后进行统一验收。
2020年7月13日,上海市水务局、苏州市水务局联合签发了许可,同意建设单位实施东航路—康力大道工程。在这份许可决定书的下方,盖上了两地水务局的公章。
2020年11月9日,更名为元荡路的这条跨省界断头路终于贯通。在刘伟看来,这只是前进中的一小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就是在解决问题中推进。“从过去审批需要两个文件两个章,变成了现在的一个文件两个章,我希望以后能做到一个文件一个章。”
市轨道交通建设提升了城市的辐射力、影响力,也再造了整个城市的出行架构。长三角一体化的到来,把更多城市带入轨道交通的行列,江苏省就因此受益匪浅。
“这6公里的延伸,意义非凡!”说起全国首条省际地铁—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昆山花桥段,江苏省昆山市轨道交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建武直呼“想不到”。江苏省昆山市花桥镇与上海嘉定毗邻,这样的地理位置,早在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规划之初,江苏就和上海方面进行积极沟通,预留了轨道交通的建设空间,希望有朝一日地铁能延伸至花桥。
作为第一条跨省域运营的地铁,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花桥段于2013年10月16日开通运营。尽管11号线仅有3座车站位于昆山境内,但从此昆山居民仅用10分钟就能到达上海嘉定区安亭镇,并由此融入上海四通八达的地铁网络中。蒋建武介绍,经过7年多的运营管理,11号线花桥段三站日均客流从开通运营初期的2.65万人次增长到目前的6.18万人次。
从“高铁同城”到“地铁同城”,一条轻轨使两座城市描绘出同一张“生活版图”,从“同城效应”变成了“同城生活”,城市“边界”的打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随着长三角交通一体化的推进,三省一市的联动机制越来越多。如今长三角一体化已深入人心,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从“共识”全面转向“共建”,从规划政策体系“四梁八柱”初步构建,到多层次工作机制发挥实效,多项改革不断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局面正加快形成。据统计,近两年来,三省一市通力协作,共推出实施了69项制度创新,签署了132个合作协议,建设了67个合作平台,制定了56项规划和相关的政策。
开路先锋描绘高质量发展“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赋予长三角三项重要使命: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2020年作为《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后的第一个完整年份,长三角各地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发展领域亮点纷呈。“2020年,苏浙沪三省市稳居全国GDP十强,安徽紧随其后,体现长三角地区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增长引擎作用进一步发挥。”上海浦东新区张江平台经济研究院院长陈炜说。
根据各地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全年,上海实现生产总值增长1.7%,达到38,700.58亿元。浙江省生产总值达到64,613亿元,同比增长3.6%。江苏省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达到10.27万亿元,同比增长3.7%。安徽省生产总值达到38,680亿元,同比增长3.9%。
而根据2020年31个省份GDP总量排名,苏浙沪坐稳全国前十。其中,江苏GDP首次历史性突破10万亿元,排名跃居全国第二。浙江和上海分别排在全国第四和第十。安徽紧随其后,排在第十一位。从GDP增幅来看,安徽以3.9%的增幅位居全国第四位。
跨入GDP“万亿俱乐部”的长三角城市也增加到8个,分别是合肥、南通、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宁波、无锡。其中,南通、合肥都是首次实现年度GDP超万亿元。2020年,南通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036.3亿元,增长4.7%。合肥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45.7亿元,增长4.3%。
除了经济发展迅猛外,近年来,长三角各省市投资方向也逐渐由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转变。
作为长三角中心城市,上海市发挥龙头作用,率先瞄准高精尖制造业以及高附加值服务业项目,发挥对长三角区域强大的集聚吸附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浙江立足于数字经济,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江苏依托传统制造业优势转型战略新兴产业。安徽省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投资项目重点为强化制造业基础、扩大产能,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承接其他地区成熟产业并带动自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双链融合”,也是长三角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为了推动创新协同,上海牵头搭建了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整合三省一市2400多家机构的3万多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施,总价值超过360亿元。如此一来,长三角的企业可以更方便地利用三省一市的科技信息和资源,提高研发效率、减轻成本负担。
“西有合肥,东有张江”。长三角地区拥有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大国家科学中心,为进一步形成创新合力,上海市与安徽省签订了《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开放合作的框架协议》,支持两大国家科学中心开展“两心共创”。
今年8月,中国科技大学在浙江创办的德清阿尔法创新研究院开园,这是长三角高校响应一体化发展战略,跨越行政区划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探索之一。“空间距离不再是阻碍,我们将结合中国科大在计算机、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科研优势和浙江的产业集群优势,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中国科大计算机学院执行院长、德清阿尔法创新研究院理事长李向阳说。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已深深地嵌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十四五”规划发展中,成为各地社会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龙头的上海,在“十四五”开局之际把带头作用集中在一体化格局的优化上。根据2021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上海将制定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高水平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做强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更好发挥G60科创走廊和药品、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等跨区域合作平台作用。
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意识,深入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优化沿江沿海、苏南苏中苏北国土空间布局和生产要素配置,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设,引导各地立足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培育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和区域经济板块,促进区域差异发展、特色发展、协同发展。
面向“十四五”,浙江将在此基础上推进沪杭甬湾区经济创新区建设,共同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积极推进沪甬跨海通道等铁路公路工程,加快长三角跨省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
“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共建”是今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重要的一项。据悉,安徽今年将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深度融入G60科创走廊建设,开展重点产业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参与制定和实施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方案,实施一批科技创新联合攻关专项。
区域合作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长三角“一体化”需要长期融合,“高质量”需要矢志创新,这都很难一蹴而就。因此,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一体化”中实现“高质量”,既要有历史耐心,又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只要坚持发挥各自优势,在合作中拉长长板,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就一定能够开创新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