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丽华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出发,深刻阐释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要求,科学回答了在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进一步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历史性机遇。
挖掘农村市场潜力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塑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需要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三农”工作必须面对新情况,从政策层面和实践层面,充分挖掘和释放出农村市场的活力和潜力,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提供新动力。
近些年,农村居民收支增速一直高于城市居民。从2019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063元,比上年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328元,比上年增长9.9%。
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有力促进了农村消费。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1,649亿元,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51,317亿元,比上年增长7.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0,332亿元,比上年增长9.0%。乡村消费总额虽然相比城镇消费还有较大差距,但其增速连续8年超过城镇消费。同时,商务部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从2014年的1800亿元增加到1.7万亿元。其中,农产品网络零售额高达3975亿元,同比增长27%,带动300多万贫困农民增收。农村电商迅猛发展,县镇市场、农村市场成为重要的增长点。
释放农村消费活力
扩大内需,还要从增强消费入手,其着力点是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因为收入的多少直接影响消费需求的数量和等级、层次。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尤其是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发展农村、农业,提高农民收入,也是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农民增收进入“多轮驱动”时期,加之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等因素的影响,农民收入增速有所放缓,扎实夯实农村工作,要着力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建立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制度环境。一是创新并完善土地制度,提高农村土地附加值,使农民资产增值保值。当前,农民财产性收入仅占3%左右,农村资产财产功能未有效发挥。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产权流转交易制度,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二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提供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本支撑。当前贷款难、融资难仍然是制约“三农”发展的瓶颈问题,要综合运用市场机制、行政手段、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等工具,形成支持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合力。稳妥培育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农村改革发展。探索构建农村绿色信贷服务体系,完善产品体系和服务机制。
形成因地制宜的农户增收长效机制。一是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拓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加快推进农产品品质结构、品种结构、区域结构的优化,大力发展优势、优质产品,加强农产品深加工。二是建立助农长效机制。在生产端,挑选一部分优质农产品的重点生产区域,特别是贫困地区,以特色农产品为对象,完善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帮助开发高品质的农产品;在销售端,有效借助“互联网+”模式,通过电商平台、直播等方式,助力优质农产品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