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云全 姚武旦
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始终秉持“信用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不断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公开、评价、应用和修复的全过程为载体,优化信用承诺、分类分级、信用评价等信用监管手段,全面构建正面引导与负面惩戒相结合的联合惩戒机制,以信用建设“一根针”穿引社会治理的服务措施与监管手段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探索城市综合治理的“信用+”杭州模式。
推进“信用+数据共享”
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大数据平台
依托“城市大脑”城市治理中枢架构,拓展信用状况数据归集范围,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和身份证号码等为标识,不断完善信用主题库,实现与行业、部门、地方信用评价信息及时共享、互联互通。有序推进公共信用信息开放,为市场化应用提供良好的信用数据环境。目前,杭州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依托全市统一的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汇聚了全市所有政府部门的公共信用信息,累计近23亿条。平台按照信用属性对数据进行了关联和整合,形成3342万份自然人信用记录和214.6万份法人信用记录。
推进“信用+审批服务”
实现行政审批流程“再造”
按照浙江省信用“531 X”工程的统一部署,杭州市积极推动政务应用信用协同工作。杭州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为指引,在行政审批全环节推广容缺受理、信用承诺前置,落实“信易+”行动,实现行政审批流程“再造”。目前,杭州市“信易批”实现行政审批权力部门100%全覆盖。截至2020年12月,已有1719个行政审批事项分别通过“一窗受理”平台或相关业务系统接入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在每个事项的受理过程中自动核查办理人的信用记录。基本实现了“凡进必查”。“城市大脑”“亲清在线”“一窗受理”等综合性业务平台和积分落户、人力社保、交通运输等部门业务平台系统也与市信用平台打通。
推进“信用+执法监管”
构建联合奖惩体系
守信激励、失信治理。根据公共信用评价结果,对信用主体进行分级分类,形成事前提供查询、事中分类监管、事后形成信用记录的全流程闭环监管机制。在开展行政执法监管时,根据执法监管对象的公共信用状况,实施分层分类、差异化监管。杭州市已在税务、交通、建筑工程、园林绿化等16个领域开展了信用分类分级监管,市场主体的信用承诺数占企业总数的比例接近10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杭州市坚持“用数字说话、用数字管理”,依托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案例数多达17余万件,位居全国第5位,仅次于北、上、广、深。
推进“信用+公共服务”
不断拓展信用惠民多场景应用
聚焦重点民生、公共服务领域,创新激励措施,拓展“信用+公共服务”等场景应用,在公共交通、医疗卫生、文旅服务等方面,给予守信主体便利和优惠,提升广大市民的获得感。以杭州个人诚信分“钱江分”为基础,杭州已陆续推出舒心就医、“信用+图书”、信易租、信易游、信易贷等28项信用应用场景,累计服务超过9400万人次,场景开通数量和使用量均位于全国前列,全省首位。2020年4月,杭州与衢州率先开展浙江省个人“信用码”试点。截至目前,杭州市已与厦门、郑州、南京等多个城市实现信用应用场景跨城市互通共享,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信用带来的实惠和便利。
创新“信用+”新场景
做实信用信息的社会化应用
下一步,杭州将在政务诚信、社会诚信、商务诚信和司法公信等领域构建信用治理模式,全面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为社会治理现代化增添动力。
一是依托城市大脑,完善“一个平台”,打通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与城市大脑、“亲清在线”平台的互联渠道,提升信用平台和网站服务能力,继续推进信用联合奖惩的数字化改造,健全联合奖惩的跟踪、监测、反馈机制,探索信用修复网上办理,实现联合奖惩成效跟踪体系,推动信用数字化治理。二是推进杭州市信用立法,出台“一部条例”。全国范围内已有上海、南京、厦门等城市出台信用地方条例,杭州市社会信用管理条例已经纳入2020年立法预备项目,并已形成初稿。下一步杭州将在条例的创新性、针对性和适用性等方面吸取兄弟城市经验,突出杭州特色,加快立法进程,完善顶层设计。三是完善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模式,健全“一套机制”。贯彻落实国办发〔2019〕35号文和浙委办发〔2020〕14号文精神,突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监管,推动实行信用承诺制,进一步拓展政府信用的领域和范围,巩固和创新分级分类的监管模式,联合市场监管局推动“双随机、一公开”检查与信用规则相关联,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形成“不愿失信、不能失信、不敢失信”的良好社会氛围。四是充分发挥信用惠民便企作用,推出“一批场景”。通过“城市大脑”赋能,进一步拓展“信用+”在家政、电梯等重点民生关注领域的服务范围,让老百姓得实惠、享便利。加快推进“信易贷”,将“杭州e融”平台向区、县(市)延伸,重点触达园区、小镇企业,探索创建信用示范园区、信用街区,让信用便企走向基层。探索以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推动长三角、杭州都市圈信用产品互认互通,加快构建区域信用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