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付朝欢
1月14日,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2.16万亿元人民币,比2019年增长1.9%,规模创历史新高。中国也由此成为全球货物贸易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其中,出口17.93万亿元,增长4%;进口14.23万亿元,下降0.7%;贸易顺差3.7万亿元,增加27.4%。
在当日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称,疫情之下,我国外贸进出口从2020年6月起连续7个月实现正增长,全年中国进出口、出口总值双双创历史新高,国际市场份额也创历史最好纪录。外贸明显好于预期,充分体现了中国外贸的强大韧性和综合竞争力。
针对中国外贸前景,李魁文表示,世界经济有望复苏带动贸易增长,国内经济恢复平稳增长也给外贸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21年中国外贸进出口规模有望保持增长。
2020年口罩出口2242亿只,有力支援全球“战疫”
“2020年,我国发挥全球抗疫物资最大供应国的作用,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尽己所能向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和出口防疫物资,有力支援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李魁文说。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3月至2020年年底,全国海关共验放出口主要疫情防控物资价值4385亿元。出口口罩2242亿只,价值3400亿元,相当于为中国以外的全球每个人提供了近40个口罩。其中,包括医用口罩650亿只,占口罩出口量的三成。
此外,我国还出口了防护服23.1亿件,包括医用防护服7.73亿件;护目镜2.89亿副,外科手套29.2亿双。在医疗器械方面,出口呼吸机27.1万台。其中无创呼吸机21.2万台;病员监护仪66.3万台,红外测温仪1.19亿件。出口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10.8亿人份。
李魁文表示,在2020年外贸发展过程中,防疫物资和“宅经济”产品起了重要的拉动作用。我国出口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医疗器械、药品合计增长了31%,拉动整体出口增长1.9个百分点。我国出口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家用电器合计增长了22.1%,拉动整体出口增长1.3个百分点。“这些出口商品既保障了全球防疫物资的需要,也满足了世界人民在疫情期间的居家工作和消费需求。”
检测超百万进口冷链食品样本,新冠核酸阳性47个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进口冷链食品频频成为局部疫情暴发点。
李魁文介绍说,海关总署加强进口冷链食品新冠病毒的风险监测。对进口冷链食品实施新冠病毒核酸抽样检测,重点加大对进口海鲜等冷链食品的抽样检测。截至1月13日24时,全国海关共抽样检测样本1,295,692个,检出核酸阳性结果47个,其他样本均为阴性。
李魁文称,针对海关和各地在进口冷链食品或其包装上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的情况,海关总署对检出阳性的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实施暂停其产品进口申报一周到四周的紧急预防性措施。目前已对39家境外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采取了紧急预防性措施。
此外,在防范新冠肺炎疫情通过进口冷链食品输入的风险方面,海关总署还有以下做法:
进一步强化源头管控。加强与出口国主管部门的沟通磋商,要求其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监管指南,督促本国输华食品企业落实FAO/WHO食品企业指南,严防输华食品及包装在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各环节受到新冠病毒的污染。
在口岸环节开展预防性消毒工作。严格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切实做好进口冷链食品口岸环节预防性消毒工作,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严防新冠肺炎疫情通过进口冷链食品输入风险。截至1月13日24时,全国口岸环节已预防性消毒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1317万件。
正研究出台“RCEP进出口货物原产地管理办法”
2020年11月,中国和14个国家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李魁文在发布会上介绍了我国与其他14个RCEP成员国的贸易情况。2020年,我国对其他14个RCEP成员国进出口总值10.2万亿元人民币,增长了3.5%,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31.7%。其中,出口4.83万亿元,增长了5%;进口5.37万亿元,增长2.2%。
从贸易伙伴看,东盟十国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进出口值4.74万亿元,增长7%;日本、韩国是我国第四和第五大贸易伙伴;对澳大利亚进出口1.17万亿元,下降0.1%;对新西兰进出口1255.3亿元,下降0.4%。
“目前RCEP是全球体量最大的自贸区,涵盖了全球约30%的人口、30%的经济总量和30%的对外贸易,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成员各方对此充满期待。”李魁文透露,海关正在研究出台“RCEP进出口货物原产地管理办法”和“经核准出口商管理办法”,重新梳理RCEP项下申报享惠进口和出口签证的流程,并建设配套的信息化系统,确保企业申报享惠的便利性。
李魁文表示,RCEP原产地规则条款极大地扩展了企业可选生产资料的范围,支持企业灵活申请享惠的多种形式。海关将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帮助企业了解、掌握关税减让和享惠规则,为协定优惠“应享尽享”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