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视角

中欧投资协定如期完成 释放积极开放合作信号

欧盟企业将有更多机会进入中国,也将增加中国在欧盟国家投资机会

□ 聂 琳

历经7年、35轮谈判后,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终于如期落幕。2020年12月30日,中国、德国、法国、欧盟领导人举行视频会晤,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

“中欧投资协定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着眼于制度型开放,是一项平衡、高水平、互利共赢的协定。”商务部条法司负责人表示。

“平衡”主要体现在,一是双方作出开放承诺的同时十分注重保留必要的监管权;二是双方既注重促进双边投资合作,也强调投资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高水平”主要体现在,双方致力于促进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达成了高水平的谈判成果。协定涉及领域远远超越传统双边投资协定,谈判成果涵盖市场准入承诺、公平竞争规则、可持续发展和争端解决四方面内容。

“互利共赢”主要体现在,双方都拿出了高水平和互惠的市场准入承诺,所有的规则也都是双向适用的,将为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惠及中欧双方企业乃至全球企业。

在市场准入方面,协定采取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模式。中方首次在包括服务业和非服务业在内的所有行业以负面清单形式作出承诺,实现与《外商投资法》确立的外资负面清单管理体制全面对接。欧方也在协定中对我承诺其较高的市场准入水平。

商务部表示,市场准入是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核心议题,也是中方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不同于中欧双边协定采用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投资准入模式,中国此前一直采用准入后国民待遇及正面清单模式,直到2020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正式生效,我国才开始采用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在公平竞争规则方面,双方立足于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就国有企业、补贴透明度、技术转让、标准制定、行政执法、金融监管等与企业运营密切相关的议题达成共识。

此外,协定还对与投资有关的环境、劳工问题作出专门规定。商务部表示,双方将促进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投资,处理好吸引投资与保护环境和劳动者权益的关系并遵守相关国际承诺。

尽管目前欧盟与中国互为各自重要贸易伙伴,但在双边投资方面水平依然较低。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在欧盟对海外的直接投资(FDI)存量中,中国(包括香港)仅占3%,远远低于美国(25%)、英国(21%)、瑞士(12%),也排在加拿大(4%)、巴西(4%)之后。而在海外对欧盟的FDI存量中,中国(包括香港)也仅占3%,远不及美国(25%)、英国(19%)、瑞士(10%)。

中欧投资协定无疑将进一步促进中欧双边投资。分析师认为,协议签署后,欧盟企业将有更多机会进入中国的运输设备、采矿和能源开采、化工、食品和饮料制造、金融和保险以及通信和电子设备等行业。与此同时,协定也将增加中国在欧盟国家的投资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在欧盟国家的市场准入进一步扩大。理论上,除少数另有约定的领域外,中国将受欧盟最惠国待遇,中国在欧盟的投资将不受歧视,将被同等对待。”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表示。

他还指出,中欧双边投资协定将进一步夯实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话语权,增强中国的底气。“此前我们刚刚签署了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这次又完成了中欧双边投资协定的谈判,这样一来,中国与世界三大经济圈中的两方面关系都得到了巩固,这使得我们在未来经济全球化中占据更加主动的地位有了制度上的保障。”白明说。

对欧盟来说,白明表示,在英国脱欧、美国打压的情况下,欧盟需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而中国可以给其提供所需的市场机会。中欧投资协定将这些机会锁住,将合作机会转化为欧洲发展的红利,欧盟也是乐见其成的。

此外,分析师认为,中欧在产品、技术、市场方面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有助于重新构建因新冠疫情和美国发动贸易战而出现断点的全球产业链,带动全球经济增长。

近年来,受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影响,欧盟不断收紧外国投资。2019年3月欧盟通过了《欧盟外资审查条例》,收紧对关键基础设施、关键技术、关键输入品的供应、敏感信息和媒体这五大领域的并购审查。对中国企业而言,《欧盟外资审查条例》增加了赴欧洲投资的不确定性,提高了交易的金融成本与时间成本,而中欧投资协定在一定程度上将降低这种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

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趋势不断抬头,在这种背景下,中欧两大经济体如期完成双边投资协定谈判为全球释放出积极、开放、合作的信号,有助于稳定全球信心。

2021-01-07 欧盟企业将有更多机会进入中国,也将增加中国在欧盟国家投资机会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4138.htm 1 中欧投资协定如期完成 释放积极开放合作信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