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立杰
安徽省泗县以实际行动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确保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把脱贫攻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主要任务、前提和基础,在脱贫攻坚中注入乡村振兴发展理念,让脱贫攻坚的智慧和经验成为乡村振兴的巨大精神财富,在乡村振兴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攻坚在乡村振兴中持续开花结果。
心中有数方能进而有为
开展大排查摸清底数因户施策。近期,泗县全面开展对分散供养五保户、重病户、重残户、无人赡养老人户、孤儿等特殊困难群体大排查。根据户下家庭发展能力、成员构成、收支变化和生活水平等情况,实行定期排查、准确摸底、动态记录。相关部门根据摸排信息进行全面分析,结合部门职能,针对特殊困难群体的实际困难、具体需求,分类施策,通过办理低保、社会救助、医疗报补、子女上学帮扶济困、介绍就近就业务工等方式实行主动救助,解决群众实际困难。
用心用情关心关爱困难群众。结合脱贫攻坚大排查及“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实施完成情况,泗县在元旦、春节“两节”前开展帮扶干部“送温暖”大走访行动,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深入群众家中,确保他们有饭吃、有暖衣、有避寒场所,并按照因户因人施策原则,记录户下发展计划和愿景。在突出抓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方面,建立到户项目库,打牢脱贫稳定基础,并做好政策解释和宣传工作,强化脱贫后续帮扶,做到扶贫政策不变、支持力度不减、包保责任不松。
增强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信心。2020年10月17日是全国第7个扶贫日,泗县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实施“旗牌星”联动,激发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激情,提升干事创业本领,担当作为抓发展,比学赶超谋振兴。结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宣讲,通过到田间地边、房前炕头等多种接地气方式,向群众宣讲五中全会精神。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拓展、农村农业的优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精气神,激发了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的强大力量。
有的放矢方能村强民富
精准谋划产业适度精细化经营。泗县提前做好2021年产业就业项目谋划,以可持续性发展为主线,以精细适度规模经营为抓手,搭建乡村土地流转平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保持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因地制宜推行小果园、小菜园、小花园、小鱼塘、小藕塘“五小”建设,不搞“高大上”、不造“亮点”、不设“盆景”。为进一步使项目资金精准实施,近段时间,泗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村镇上报入库项目进行现场评估,再由县纪委监委、扶贫局、财政局、审计局等部门联合对项目进行核实,切实压实项目谋划工作职责,确保所有项目精准落地生根。
提升基层发展村集体经济能力。泗县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根本保障。创新性实施村党组织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三合一”工作机制,把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党管农村的重要阵地,通过党支部引领、指导,使党的活动始终贯穿村级经济发展全过程,牢牢掌握党对村级经济工作的领导权。引导广大群众加入农业产业化发展链条,在农资投入和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实现高度组织化。
拓宽群众劳动就业与增收渠道。泗县大力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提供就业信息。进一步引导群众尤其是脱贫户依托产业扶贫基地、能人大户进行劳动技能提升,增强致富本领。近日,泗县开通“泗县欢迎您就业创业服务平台”,采集返乡务工人员就业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动态更新、动态跟踪、动态服务,搭建好就业岗位和劳动信息对接桥梁,让更多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拓宽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添活力、增动力。
行稳致远方能振兴乡村
培育建强乡村振兴乡土人才库。泗县以2021年村级党组织换届为契机,提前摸排、系统谋划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突出政治标准,从致富能手、外出经商务工人员、返乡大学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社会工作者群体中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村干部。按照村级后备干部选配原则,泗县正在进行2021年度村级后备干部招考工作,选取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农村优秀青年进入后备干部人才库,进行重点培养。按照“一人一档、一村一册、一镇一库”要求,建立村级后备人才档案信息库,实现梯次配备,确保乡村振兴人才力量充足。
加大乡风文明建设铸培乡村魂。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泗县开展十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好人评选等活动,大力宣传做文明公民,不断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广泛开展系列文明创建活动,倡导文明新风,产生了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文明新村、文明农户和文明家庭。相继开展夜校大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会、“举旗帜送理论”等一系列生动鲜明、贴近群众的宣讲活动,用好用活县级融媒体中心,讲好传播好泗县新时代好人好事。
健全基层治理体系建平安乡村。泗县始终把基层社会治理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地方经济发展的政治任务来抓好抓实。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根据县域实际情况,结合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工作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加强基层治理队伍建设,完善现代乡贤参与乡村治理长效机制,培养“乡贤式”村党支部书记、“乡贤式”村干部,积极主动参与人民调解、矛盾化解、法律政策宣传等村级事务。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管理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