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 梦
即将过去的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社会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面对危机,江苏永年激光成形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年激光”)全体员工在国家“万人计划”入选人员、原清华大学教授、公司董事长颜永年的带领下,不怕脚下艰难,只为心中梦想,向上突破挑战,向下脚踏实地,攻坚克难,勇攀科技高峰,开拓3D打印新天地。
突破挑战,研发超大型激光3D金属打印SLM设备
增材制造(也称为3D打印)技术集物理、化学、光学、机电、材料、控制、信息等多学科于一体,已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过去30年,全球3D打印市场年平均增长率30%,2019年总收入达到120亿美元。在全球产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制造企业中,全部拥有3D打印技术部门和3D打印技术应用。
轻量化结构,特别是大型轻量化结构,是航天、航空、轻量化汽车、轻量化高铁的重要需求之一。随着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急速发展,大型化及超大型化SLM(选择性激光熔化)工艺发展提到了日程,现行SLM工艺的不足日益显现。大型和超大型的SLM设备不是小型设备的简单尺寸放大,面临的技术难关很多,比如,多激光束协同描扫,拼接和协同难度增大;风场控制、过滤、送粉、清粉等难度均增大;随着成形高度的增加,重型活塞纵向寸动(如负荷达10吨,20μm~80μm精确位移,重复4万次),难度很大。尤其是所需研发资金巨大,在国内外也是重大技术挑战,研发风险很高。
高科技和重大技术装备是买不来、讨不来、等不来的。面对挑战,全体永年人坚定信心、锐意改革创新,以严谨的科学作风,发挥团队精神,克服无数困难,熬过无数夜晚,终于研发成功——扫描面积达1000mm,4激光器、3工位、超大型、高精度的SLM先进设备,并且成功中标国内重大技术装备合同单台标的达2000万元。充分彰显了永年人积极面向经济主战场,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技术需求,突出“硬核”科技,勇于攻坚克难,实现在逆境中突破和反转的精神。
YLM-1000设备聚焦航空发动机等高端制造领域的需求,满足航空发动机、火箭发动机、医疗器械、燃料电池等复杂功能结构件成形制造的需要,为先进的生产型超大扫描面积的增材制造SLM工艺设备,在国内增材制造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和引领作用。
攻坚克难,制造抬升式桌面型3D金属打印机
我国各工业、科研和教学领域急需桌面型的大成形体积、可变粉体、高精度的3D金属打印设备。所谓3D金属打印桌面机,是指设计精巧、结构紧凑、成形粉体可变、精度好、成形效率高且具有足够大的扫描成形空间的微小型设备。其设计和制造难度极高,须有长期从事3D金属打印设备生产和使用经验的团队来完成。
然而目前,国内外的桌面型和小型金属成形机,或成形体积太小(50mm3x50mm3x50mm3),或机器体积太大,或成形粉体不可变,或精度有待提高。永年激光在SLM开发经验的基础上,经过10余年时间,完成了桌面型金属成形机的开发。
桌面型3D金属打印设备绝不是低端产品的代名词,而是采用该公司的国家发明专利“型-形技术”,即M/S——Model/Shape技术,完成从SLM到SLM-M/S的技术提升,经过大量的开发工作,研发出的超大成形粉体的金属桌面机。
抬升式桌面型3D金属打印机,摒弃了传统的SLM设备的成形缸系统,节约了金属粉末,有效地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可广泛地应用于教学、科研和工业等各个领域。
自主创新,锻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SLM是3D金属打印的一种主要技术途径。该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选用激光作为能量源,按照三维CAD切片模型中规划好的路径在金属粉末床层进行逐层扫描(20μm~80μm厚的金属粉末微层),扫描过的金属粉末通过熔化、凝固从而达到冶金结合的效果,然后逐层累积成型出三维实体,最终获得模型所设计的金属零件。SLM技术克服了传统技术制造具有复杂形状的金属零件所带来的困扰,它能直接成形出近乎全致密且力学性能良好的金属零件。
因此,成形缸系统可实现微粉顶层制造及数万微粉层的精密叠加,是保证SLM工艺实现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国内外主流设备商普遍采用成形缸系统,因中小型的成型件简易可行,在使用过程中并未产生太大问题。但随着大型和超大型SLM的出现,其弊端日益显现。比如,缸筒的约束刚性过大,造成“大缸干小活”,且不易取件;活塞与缸筒是导向付的关系,容易引发“卡缸”等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传统SLM技术的粉材浪费极其严重,现有成形缸—活塞SLM技术,只有不到20%被熔化转变成零件;未熔化的粉末虽然可以回收处理后再使用,但因氧化和流动性下降等原因,复用5次~10次后,粉末不能再用,必须更换新粉末;粉末价格高,是同等重量粉材价格的10倍~20倍。从典型的3D打印产品的成本分析,原材料占20%~30%,设备折旧占40%~50%,由此可见,设备和粉末的国产化、节约粉末和减低使用成本是3D打印应用应突破的瓶颈。
用户的痛点,就是永年激光改进和创新的目标。永年激光在积近10年SLM设备开发经验的基础上,不走仿制老路,锐意进取、勇于创新,锚定高质量发展,形成了一批最新技术成果,并新增多项国家发明专利。通过更换“型板”“形台”和“伸缩筒”,即可更换粉体,实现“大件大粉体”“小件小粉体”,提高了成形效率,节省了宝贵的粉末。同时,没有了成形缸的限制,可以从形板上直接取出成形件,大大简化了设备的结构,取件十分方便,特别适合超大型3D金属打印重型设备。
既是品牌,更是信任和责任
面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环境,在国家部署实施制造强国的背景下,永年激光锐意持续创新,筑牢核心竞争力,以创新之钥,破解发展难题。公司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分别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澄、中国科学院院士葛昌纯合作共建企业院士工作站和3D金属打印科研创新平台,先后与中科院电子学所、中科院宁波材料研究所、清华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了10个协同创新实验室。公司拥有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7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0项,获得软件著作权4项,注册商标14项,参与起草地方标准2项、企业标准3项,管理体系认证5项,CE产品认证2项。
永年激光运用市场化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完成从桌面型到小中大型、再到超大型的金属成形系列化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跑出企业发展的加速度,实现销售收入比2019年增长50%,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中国一重、中航重机、航天科工等央企领导纷纷前来永年激光调研、考察和交流。已是耄耋之年的颜永年坚定地对大家说:“需要定制化设备找永年,需要产学研协同攻关找永年。永年,既是品牌,更是信任和责任。”
未来,永年激光将着力打造基于5G网络的生产流程可察、风险可测、质量可控的智能化增材制造新模式,在科技报国和构建“双循环”的新征程上再创辉煌。
(本文配图由江苏永年激光成形技术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