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现代城市

上海城市“微更新” 拓展市民游客共享新空间

本报讯 12月28日,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首批50家“家门口的好去处”。这些分布在上海16个区的公共空间,既有书院、美术馆、博物馆,也有体育公园、文化弄堂、滨江驿站等。这些“好去处”依托文化、娱乐、健身、游憩、绿化、商业、餐饮、农业等资源,推出展现区域特色的文化旅游活动及公共服务,让市民游客能体验“微旅游、慢生活”。

位于上海市普陀区的真如·高陵集市,前身是一处批发加零售菜市场。经过升级改造后,集市装修凸显海派文化,人们可以购买新鲜的肉禽蛋菜、品尝本帮小吃、观赏评弹表演或参加体育锻炼等等。这里服务着附近社区居民,也成为来沪游客的“打卡地”。

围绕“好去处”,不少市民成为志愿者,通过日常导览和服务,让更多人感受上海城市的魅力。此外,沪上旅游企业推出5条全新旅游线路,将这些“好去处”串点成线。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张旗介绍,上海践行“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不断通过城市“微更新”,围绕“十五分钟生活圈”拓展出满足人们“微旅游”“微度假”需求的“微空间”。这些空间和历史风貌街区、特色休闲街区、特色旅游村、郊野公园互为补充,成为上海作为全域旅游目的地的载体。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应实现主客共享,把外来游客和本地居民统一到共同的市场,通过坚持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陈爱平)

2020中国城乡垃圾

无害化处理大会举行

本报讯 “2020中国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暨监测技术大会”于12月26日~27日在广东省佛山市召开。

此次大会以“循环利用在无忧,变废为宝不是梦”为主题,皆在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积极推动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和产业化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大会重点围绕城乡垃圾处理;城乡垃圾无害化、资源化新技术;垃圾焚烧大气污染防治;城市垃圾填埋、焚烧、堆肥、回收利用等垃圾处理技术;垃圾干馏化技术等进行了专题研究。对城乡垃圾管理工作的创新思路与模式,推进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应用与示范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期间还安排了环保项目对接和环保新技术展示、高峰对话等多项内容。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高工滕婧杰博士就“无废城市”建设背景下的生活垃圾分类等相关政策与实践作了主题发言。

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生态环境监测专业委员会会长、国环监测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学顶表示,通过在各地举办活动进行环保技术交流合作,推动城乡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工作,进一步提升环境监测服务质量,共同为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大会结束后,与会代表还赴荷田环保科技(广东)有限公司、英德市天盈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了实地参观考察。(文排章)

2020-12-30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3845.htm 1 上海城市“微更新” 拓展市民游客共享新空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