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关注

逐梦前行 勇闯新路

——合肥经开区把握新形势推进新发展纪实

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鸟瞰图

合肥空港保税物流中心

合肥经开区智能科技园

合肥新桥国际机场

□ 李长龙

时间是伟大的作者,在历史的关键节点,总会写下影响深远的壮丽篇章。

2020年8月18日~21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安徽、亲临合肥,并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对安徽发展进行全方位把脉,为合肥发展确定了新坐标,勾画了新蓝图。

学之愈深,知之愈明,行之愈笃。合肥经开区上下始终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定不移按照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擘画的蓝图奋勇前进,进一步坚定推进“全面创新转型升级、全面建设空港经济示范区”两个全面的信心和决心,把握新形势,推进新发展,努力为合肥发展、安徽建设贡献经开力量。

坚持创新驱动

为有源头活水来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前不久,安徽省正式发布全国首个新基建领域技术产品服务目录,由国家级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哈工大机器人集团(HRG)携手共建的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基地共有13项解决方案入列该服务目录。

HRG合肥基地自2016年成立以来,立足创新“基因”和创业“土壤”,探索形成“科创产教”共同体模式,即“创新研究、创业孵化、产业协同、教育服务”四个平台有机联动的创新创业体系,在机器人核心关键零部件、本体、系统集成及应用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以创新科技“硬实力”服务“新基建”,赋能当地机器人与智能产业“新业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原始创新就是源头活水。下一步,合肥经开区将积极打造科技创新策源承载地。

构建“两湖科创圈”。形成以“明珠广场片区”为核心,“翡翠湖”“南艳湖”为节点,繁华大道和锦绣大道为廊道的创新空间,吸引高端创新要素,打造“四生”(生产、生活、科技、自然)融合生态。

建设协同创新“大平台”。继续深化与清华、复旦等高校合作,与中科大、合工大、安大、中科院全方位开展新能源、微电子、关键基础材料等成果转化应用合作。

投资新基建。培育新产业,发展智能安全装备、远程诊断、智慧康养等产业;发展5G“新业态”,打造5G示范园区,构建5G产业生态,塑造智慧城市“新场景”。

合肥经开区继续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奖补力度,对认定和新落户高企给予20万元奖励,并给予房租补助。同时,鼓励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对经首次认定为区级瞪羚企业的,给予最高100万元的奖励;对孵化或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被认定为瞪羚企业的龙头企业,给予其30万元奖励。

锚定战略目标

不畏浮云遮望眼

位于合肥经开区紫石路与宿松路交口的合肥海尔配套产业园内,工人们正在紧张地进行着生产设备的安装调试——再过一个月,海尔集团在合肥投资建设的年产2812万块PCBA电脑板项目将正式进入试生产阶段,填补合肥经开区智能家电产业在电脑控制板上的空白。

海尔配套产业园的落地建设,是合肥经开区不断推进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的一个缩影。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合肥经开区在产业链全面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收获颇丰。

“要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加强产业链顶层设计,写好产业科技创新文章,全面推进经开区产业链蓬勃发展。”合肥经开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秦远望现在多了一个新身份——经开区集成电路及智能终端产业链链长。在他看来,建立“链长制”对经开区应对全球疫情挑战、经济发展格局动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构建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格局中,做优、做强、做全经开区产业链条,是经开区当下最为迫切的重要课题。

乘势而上,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合肥经开区将以“链长制”为抓手,对产业链进行“延链、补链、强链”。突出重点、补好短板,聚焦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招引落地重大项目,实现升级发展。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四大战新产业,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加快重点项目落地。

与此同时,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赋能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利用工业互联网、AI、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产业赋能,推进传统家电向智慧家居转型,装备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汽车向智能网联转型,智能终端、快速消费品向数字互联转型。

2020年8月26日晚,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凌云代表合肥市政府向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颁发了合肥市首张自动驾驶车辆测试牌照——智能网联汽车001。大众汽车集团作为在中国首个启动自动驾驶服务生态圈构建的国际汽车制造企业,将其在中国落地的首个项目落子合肥经开区。

从2020年9月开始,由10辆奥迪e-tron组成的奕秒车队将在合肥经开区海恒社区开启道路测试,80公里的全开放道路周围覆盖学校、商超、公园、医院、居民区、工业园等复杂环境。大众汽车集团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试点项目的启动,是合肥经开区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延伸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营造一流环境

直挂云帆济沧海

前进路上,总伴有风雨。保持定力,增强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

2020年2月20日,作为合肥第一批“共享用工”,合肥世纪金源酒店的40名员工来到经开区海尔工业园电冰箱厂车间上班;2月26日,四川长虹绵阳总部598名老员工通过“共享用工”方式,从绵阳抵达合肥美菱公司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合肥经开区在安徽省率先推行“共享用工”模式,为海尔、联宝、美菱等众多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了巨大支持。据统计,在短时期内,合肥经开区通过“共享用工”模式解决用工2344人,区内外参与企业近20家。

“无论是共享模式的具体措施,还是体量,合肥经开区均排全市第一位。”合肥经开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桑林兵说,“共享用工”为疫情期间企业复产复工发挥了关键作用,是经开区在服务企业用工上的一次大胆创新,实现了解决稳就业和用工难问题的双赢。

饮水思源。回溯来路,一大批有胆识、勇创新的企业家与合肥经开区一起茁壮成长,组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民族特色、世界水准的企业方阵。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合肥经开区广大企业家在捐款捐物支持抗疫的同时紧咬牙关、坚守自救,他们展现的担当、勇气和韧性就是当下企业家精神的生动写照。

“对于这些同舟共济、一路相随的战略伙伴,合肥经开区必须进一步创造条件,优化环境,真正让企业在特殊困难时期能够卸下包袱、轻装上阵,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合肥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说道。

“年初受疫情影响,一季度成了空档期,资金压力之下,研发也受到了一定程度影响。”安徽领云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是合肥经开区的一家初创科技型企业,总经理徐国说,“好在有纾困惠企政策及哈工大研究院的支持,4月情况便有了好转,上半年的订单量已经是去年的3倍。”

领云科技近40人的团队中,六成以上为研发人员,其中大多来自中科大、哈工大等知名院校。“疫情期间,资金吃紧,连发工资都成问题。”如何稳定人才队伍让徐国一筹莫展。

就在此时,合肥经开区发布“十三条”硬核举措,帮助企业缓解用工压力、资金压力。据领云科技财务人员测算,疫情期间,公司社保费用因此减少了70%,这对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值得一提的是,在合肥经开区管委会的牵线搭桥下,2020年,合肥天使基金已向领云科技投资300万元,并带动更多资本关注,为企业研发和市场开拓注入了“金融活水”。有了资本的助力,徐国接下来准备大展拳脚。“我们有信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树立行业标杆。”

良好的营商环境,彰显城市魅力,增强城市发展活力。2020年以来,合肥经开区产业扶持资金投入增至3亿元。与此同时,合肥经开区正在构筑全方位企业服务平台,帮助企业提升发展质量,全面开拓市场。

建设“美丽双城”

长风破浪会有时

城市建设不能“千城一面、万楼一貌”。合肥经开区始终坚持“世界眼光,国内一流,经开特色”,持续持久推进大建设的转型与提升,拓展南北两区创新、生态、商务、文化、人居、服务、国际通达、对外交往等国际化功能,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构建产城融合、一二三产融合、城乡一体、多元包容的城市发展格局。

下足绣花功夫,加快城市更新。合肥经开区南区将紧紧围绕丰富“四生生态”,提升功能品质。将明珠广场打造成“三湖”(天鹅湖、翡翠湖、南艳湖)之心,南北链接政务、老城,东西串联高新、滨湖创新长廊,重塑经开区对外窗口和城市副中心形象,打造合肥创新集聚带上重要城市节点;“两湖科创圈”将进一步腾(地)、退(劣)、进(优)并举,围绕高级要素集聚的配置要求,盘活更多存量空间,建设更多创新平台,布局更多科创型、高端服务业、公共服务资源,引导产业和城市匹配,规模与承载适应;结合灾后重建,加强全域内排水内涝治理规划研究,提标、扩容早期地下管网建设,高标准、快节奏做好居民灾后恢复重建。

合肥经开区北区加快建设田园生态型空港新城。始终坚持空港经济示范区建设的三个优先战略——基础设施优先、生态环境优先、群众利益优先,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的城市建设根本路径。加快空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空港为核心,立足全省、面向全国、通达全球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完善综合功能配套,促进城乡融合、一二三产融合。依托空港国际科创交往门户,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及航空关联产业,引进科技研发、国际商贸、会展博览等高技术服务业;打造15分钟公共服务生活圈,建设空港国际小镇、医院、中小学、安置房;保护、美化空港自然生态环境,让新风景带来新经济、新人才、新产业,也让农民增收、农村增美、农业增效。

鲲鹏展翅九万里,鹰击长空正当时。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合肥经开区将以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敢闯敢干、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放眼长远,远瞩高瞻,谋划好“十四五”时期发展的目标、思路、举措,为把合肥建设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加快美好安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配图由合肥经开区宣传部提供)

2020-12-28 ——合肥经开区把握新形势推进新发展纪实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3754.htm 1 逐梦前行 勇闯新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