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欢政
我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规定,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目前,各地均对垃圾分类制度和模式进行了创新探索,然而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分类成效始终不显,存在着“碎片化、盆景式、低效率”的特点,究其原因,主要是责任没有抓起来、系统没有拎起来、文化没有立起来。
杭州市江干区率先试点推行“桶长制”垃圾分类制度,今年10月出台全国首个垃圾分类工作省级团体标准《桶长制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管理规范》,辅以垃圾收费责任体系和城市精细化管理品牌和文化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
江干区垃圾分类“桶长制”的核心是抓责任、抓落实。江干区通过赏罚分明的行政管理手段,让垃圾分类成为街镇的“一把手”工程,全方位确保垃圾分类工作的责任落实。
首先,坚持党建引领、全民参与。委任了各级桶长8539名。面上抓关键群体,区长、副区长重点抓,街社党委负责人亲自抓,区、街、社自上而下实现专班运作。条上抓重点行业,将区商务局、文广旅体局、教育局、区机关事务中心等8家单位作为重点对象,增挂分类办牌子。点上抓沿街商铺,202条道路街巷,9616家沿街商铺全面完成撤桶入室。
其次,建立赏罚分明的考核体系和执法机制。建立了绩效评价、红黑榜、督办单、诊断书等考核体系,验收“桶长制”小区403个。先后创建了14个省级示范小区、69个市级示范小区,推进“定时定点”投放小区89个,落实生活小区、重点单位月度检查全覆盖,投放准确率达85%以上。与此同时,也完善了联合执法查处机制,2019年以来查处并立案5582起,共计罚款33万余元。
最后,构筑垃圾分类文明氛围。江干区城管局组织全区开展垃圾分类“打卡”行动,做到城管先行、机关先行、党员先行,事业单位平均垃圾分类准确率达92.92%。教育、卫健等行业主管部门率先垂范,结合“小手牵大手”、趣味运动会、“垃圾分类小小巡查员”等多种公益活动,提升居民分类参与度和准确率,全区垃圾分类氛围更加浓厚。
目前,江干区垃圾分类实现了“十大全覆盖”,推动工作全面落地、全民参与。此外,在“桶长制”和“清道夫集团”两大标准体系嵌套之下,江干区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工作稳步推进。其中“清道夫集团”统一的管理运作、外观标识和定价服务体系,成为江干区市民心目中可信赖的品牌形象。
江干区实施垃圾分类“桶长制”以来,推动了城市绿色治理的发展,在民生、社会、环境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从民生角度,2019年,江干区推进易腐垃圾就地处置及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通过政策扶持,培育了若干效益好、装备优的骨干企业,形成了一条再生资源回收的产业链,提高了行业内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为社会提供了工作岗位,促进垃圾分类、减量、回收工作形成良性循环。(作者单位系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