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透视

英国环保治理经验对我国的若干启示

□ 卓成霞

英国是工业化进程中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国家,通过环境政策立法、产业转型升级、环保技术创新和绿色能源替代等方式,历经160多年治理,有效控制了环境污染,成为世界环保治理的典范。2019年,英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3.54亿吨,比2018年下降2.9%,碳排放量降至1888年的水平。目前,我国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和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环保治理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一定程度上与英国工业化时期环境状况有相似之处,其环保治理的有益经验对我国有一定借鉴意义。

建立健全环保法律支撑体系,强化环境有效治理的法治保障。英国工业化早期,煤烟过度排放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首要祸害。1843年,英国议会通过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放烟尘的法案,并分别于1874年、1906年、1956年陆续完善工业污染立法,规定污染工厂的酸性上限浓度和烟雾浓度,强制关闭或转移大型污染设施,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促使英国“重典治烟”,分别于1956年、1968年、1974年等陆续出台10多部大气污染防治法规,通过禁止黑烟排放、升高烟囱高度、建立无烟区等措施,有效控制了空气污染。英国通过行业政策单项立法构建起立法协同的治理体系,对企业与居民排污形成法律规制,极大提升环保治理的效能。

逐步提升产业排放标准,形成环保与效益叠加增长的新格局。依据各地生产力发展水平,英国秉持经济发展与生态效益同向而行的理念,制定与发展阶段匹配的产业排放标准,缓冲企业环保压力,整体提升治理效能。比如,工业化早期,各河流管理局采用20℃五日生化需氧量、悬浮固体、高锰酸盐值、ph值等指标制定不同流段的水排放标准,因地制宜制定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上限和具体指标,兼顾不同企业和地区差异。工业化后期,各河流管理局对标国际标准,提升各流段的排污标准,对企业和居民排污逐项加严,激发企业对排污技术的研发动力,鼓励“可交易的环境技术”。英国通过不断加严排放标准,提高企业效率和竞争力,催生环保与企业形成“绩效”共同体。

加快技术研发与产业深度融合,筑牢环保有效治理的支撑点。英国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对研发公司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大力促进节能环保商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并借助“外脑”接轨国际水平。企业在低碳、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等领域形成自身优势,特别是碳捕获和储存技术开发有新进展。比如,在清洁技术、水处理、空气和土地污染控制、海洋污染控制、噪音和震动控制、环境监测等领域形成环保产业新的增长点。英国通过对环保企业注入强大资金流,奠定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的先发优势,实现了企业转型升级与技术市场化的共生共荣。

环保治理是动态的多主体协同过程,存在国情与地情差异性。英国环保治理经验具有鲜明的本土特征,我们不能照抄照搬,但其环保工作的一般规律对推动我国环境保护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建立“减煤”动态化标准,逐步实现能源结构转型升级。一是要适度控制“减煤”节奏,力戒“一刀切”做法,循序渐进提升企业环保标准,确保发展与环保效益双赢。二是重点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核能等新能源逐步替代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三是合理界定能源结构的优化期,减少散煤直接燃烧,淘汰低能效、高污染的落后煤电产能,停建缓建新的煤电厂。

以高新技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提高环保治理的收益。一是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力求形成环保产业带,以聚合多边资源,激发产业转型变革。二是引入第三方环境综合治理服务商,把工业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分行业整体打包给“环保管家”,以市场招技术、引服务,培育行业环保治理龙头企业,加快环保产业集聚发展,改善企业“各自为战”的低效治污,提高环保治理的组织化水平。三是建立虚拟环保产业集群实验基地,将分散的高新技术企业按行业价值链整合,利用技术突破治污地域性“距离”限制,提高原材料、资本、技能、劳动力利用率。

推动技术革新“内外”脑融合,提升环保治理的效能。一是激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环保技术,尤其环保产业涉及的共性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二是统筹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建立产业和企业融通的快车道,推动已有技术、正在开发的技术快速转化成生产力,增强环保产业“造血”能力。三是把数据赋能作为产业升级的助推器,推动人工智能与优势产业集群融合发展,加快推动传统环保装备制造的智能化、标准化。

提升央地法律法规精准性,保护环保治理的客体权益。虽然我国已建立完善防治污染法规体系,有效提升了环保治理效能,但是对环保治理的客体权益保护稍显不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备。一是地方法规的制定上要增强对环境污染受害者的权益保障。二是实行严格的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确保法规要落地、落实、落细。三是解决好中央与地方政府激励不相容的问题,尤其是要解决好地方法规与中央部委临时性要求立法不衔接的问题,确保地方生态权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作者系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山东社科院基地特邀研究员)

2020-12-21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3529.htm 1 英国环保治理经验对我国的若干启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