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视窗

线上校外学生群众活动策略与实践的研究

——以北京东城区明城青少年活动中心“新童谣系列活动”为例

□ 刘海初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期,中小学生纷纷上起了“网课”,这使线上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作为一名校外群众活动老师,如何线上开展活动是笔者思考多年的问题。在疫情前,群众活动教育向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的模式已初显端倪,疫情加速了教师对于线上群众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和模式转变的研究。现以北京东城区明城青少年活动中心(以下简称“明城”)“新童谣系列活动”为例,阐述线上校外学生群众活动实施的思考与研究。

转变对线上校外群众活动的认识

线上活动是指依托于网络,在网络上发起,并全部或绝大部分在网络上进行的活动。

学生群众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和形式方法,在教育理论界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研究体系。如今,各地校外教育机构纷纷设置了群众活动专职教师,专项负责青少年学生群众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因此,线上校外学生群众活动的界定应与上述概念相联系。笔者认为,依托于网络、由校外教育机构组织的学生活动,应与学生群众活动一样,秉承公益性、公平性、实践性、互动性等原则。

信息意识是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报告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信息意识是自主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核心素养培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是培养祖国下一代的具体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校外群众活动必须与时俱进,在做好线下活动的同时,创新设计线上学生教育活动,将信息意识纳入活动目标,让互联网有效运用于教学和活动中。

从学生视角出发,青少年生活与网络息息相关。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4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8.54亿,其中,10岁~19岁年龄段网民占16.9%。特别是新媒体,以它跨时空、海量、即时、互动交流信息的新兴传播方式强烈吸引着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青少年群体。互联网传播速度快、表达开放、言论自由等特点满足了青少年情感交流等方面的需求。然而,新媒体所传递的信息多是采用简洁明了的形式,较少深入报道,由于部分青少年缺乏阅历,缺少必要的独立思考,就很容易跟随媒体的倾向,受到错误的引导。一些网络游戏以及网络小说的盛行,则容易使学生沉溺其中,甚至荒废学业。疫情期间,学生无法到校学习,线上教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而线下群众活动开展则遭遇瓶颈。如何在线上学习知识,并通过互联网活动进行德育与美育,将成为校外群众活动未来研究的方向。

与此同时,教师应不断提升自我,以适应时代需求。在互联网、新媒体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的时代背景下,对于校外教师而言,及时转变传统教育教学思维,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拥抱“互联网时代”,已成为其重要任务与能力之一。校外群众活动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到今天互联网时代的“领航员”、协作教学的“参与者”,只有积极融入互联网时代,探究互联网与校外群众活动之间的“融合点”,将校外群众活动通过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演变成能够传递真善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活动,才能更好满足活动教育内容的传递诉求,将活动中蕴含的主旋律教育、德育、美育进行综合诠释和全面表达。

创新线上校外学生群众活动实施策略

明城“新童谣系列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7年,通过案例搜集、分析总结,发掘明城“新童谣系列活动”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以美育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经验,推广优秀的活动模式,使孩子们在新童谣系列活动中能够更好地成长、更好地收获。无论是疫情开始前“新童谣系列活动”运用互联网思维的初步探索,还是疫情期间的成功实施,都体现了线上校外群众活动需要运用教师的智慧,才能更符合学生的需要。下面以明城“新童谣系列活动”为例,分析如何创新性地开展线上校外学生群众活动。

推广“童谣微视频”,激发学生创意与社会价值思考。微视频是指通过手机、PAD、MP5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的视频短片的总称,其长度最多不超过20分钟,短则只有几秒,内容可能涉及新闻信息、知识理论、故事剧情、情感生活、文化交流等,涵盖微电影、宣传短片、纪录片段、VCR短片等形态。微视频是互联网时代的新产物,其简短性能够满足青少年追求时效化的个性,符合青少年网络观看习惯。因此,利用微视频开展青少年活动是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培育的新方式之一。

在童谣创意微视频比赛中,笔者通过赛前辅导、评分标准的制定、评选结果的引导,鼓励学生微视频作品展示的内容和想表达的思想必须用视频展示,即视听语言的有效运用要传达除了童谣内容之外的信息。这样,童谣创意微视频比赛才能够让学生思考如何用视频的手段强化童谣的内容,甚至于在视频创作过程中,把抽象的概念视觉化、具象化。最终既丰富了童谣的表现形式,更锻炼了学生的影像思维,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疫情的暴发,让学生身边每天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情感、态度,缺少了与教师交流、与同学分享的情感出口,容易产生与社会隔离的屏障感。童谣创意微视频遵循生活性、实践性的原则。引导学生思考所处环境的社会问题、自身问题和自然问题。贴近生活与实践的活动内容,更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对学习与生活的信心。疫情期间,网络信息和日常生活将学生置身于非同寻常的感受之中,他们关切疫情、忧虑民众,希望能在与教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学习中获得解决应对疫情的好办法。因此,学生们通过童谣创意微视频的形式,将七步洗手法编成朗朗上口的童谣,将外出卫生常识总结成几条提醒,再以视频的形式将其巧妙地结合起来,给学生的情感表达提供了出口,有助于启迪学生智慧、增强社会责任感。

运用互联网时效性,通过学生活动及时开展教育。北京市中小学生“延期开学”“停课不停学”期间,明城设计开展了“健康成长,快乐生活”网络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微信公众号设立“明城e成长”网络专栏,每天推送展示专刊、文化艺术欣赏、趣味亲子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其中“新童谣系列活动”开展了原创童谣和童谣创意微视频两项征集活动。并得到学校、家长和学生们的积极响应。短短3周的时间,累计有30余所学校近400人次参与,最终征集到童谣原创作品340余首,童谣微视频作品45部。

孩子们以“我们在一起”为主题,用自己的观察与文字,表达了对抗疫英雄无私奉献的赞美,对老师们辛勤准备“停课不停学”的感谢,对科学居家防护的要点总结。“医务人员多努力,奔赴武汉救人急。同学妈妈去增援,班群都是祝福语。”孩子们还对主动请缨的同学妈妈表达了钦佩之情,用童谣让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感人故事得以记录。充满力量的“中国加油”、自弹自唱的童谣歌曲、动感活泼的防护拍手歌等创意,真实展现了学生们居家的精彩生活,传递了正能量。

教师在活动设计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时效性,通过活动设计时的主题引导、家长参与的过程引导、优秀作品展示的评价引导,在特殊时期将主题活动的教育效果、教育辐射面、教育反馈发挥到最大化。

运用信息手段,构建学生诚信教育新方法。2019年初,因为一句“知网是什么东西”,演员翟天临的整个求学生涯被扒,后爆出学术不端等问题,在网上引起了热议。法律思想家理查德·波斯纳说:“持续发展的数字化技术可能很快就会使他们无所遁形。”这句话,对于互联网时代的抄袭风波、学术不端再合适不过。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爆炸,随之带来的是学生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自觉抵制剽窃行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诚实守信的个人品质等问题,这也是校外群众活动应该关注的。

明城“新童谣系列活动”在学生创作作品时,就以学生、家长共同签署原创授权承诺书的形式进行着潜移默化的育人工作。利用信息手段,建立新童谣大赛报名系统暨童谣数据库,并且通过开展创意设计数据库界面与功能的学生主题教育活动,落实诚信教育。童谣数据库不仅完整收录了所有东城区学生历年的童谣创作,还具备“查重”的功能,可以智能查找是否有与其他作品相似的内容,再由人工二次判断,给出重复或不重复的查重判定。这一系统的上线使用,对于参与活动的学生和家长来说,不仅能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责任意识的教育,培养核心素养中的责任担当素养,还能由学生带动家长及家庭,达到做诚实公民、树诚信家风的教育目的。

未来已来,却需要深刻改变,校外群众活动需要从教育本身出发思考和探求新的范式。转变活动模式、提升活动质量势在必行。我们首先应该正视当前迅猛发展的新媒体环境和青少年互联网行为的日常化,其次应当认识到新媒体带来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与潜力,利用自身作为教育者的职能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发展、美的认知建构一种开放的教育模式。“新童谣系列活动”将继续在此方面开展探索与研究,为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提升而努力。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明城青少年活动中心)

2020-12-21 ——以北京东城区明城青少年活动中心“新童谣系列活动”为例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3514.htm 1 线上校外学生群众活动策略与实践的研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