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池 羽 刘娟娟
山西省宁武县,地处北地,自古为镇边之所,故有“宁兵息武”之说,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古宁武,城廓酷似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故又称“凤凰城”。然而,现实中的宁武由于多山少地,成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如何让古老的城池里飞出金凤凰?在“青山绿水也是金山银山”的影响下,睿智的宁武人想到了这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宁武素有“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之称,境内山、石、林、草、洞、湖、泉、谷、庙、关等自然和人文景观独具特色,拥有芦芽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管涔国家森林公园、万年冰洞国家地质公园等众多美景。于是,一个新时代凤凰涅槃的故事便从这里开始。
谋定而动:“握指成拳”起手式
中共宁武县委书记任宁虎表示,近年来,宁武县委、县政府以旅游扶贫专享政策为突破口,牢固树立“践行两山理论,用好一县一策,做足山水文章,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理念,形成了以芦芽山景区为主体、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万年冰洞国家地质公园为两翼的旅游扶贫格局,有力带动了生态旅游、脱贫攻坚的蓬勃发展。
握指成拳,宁武县用3个目标性思维开篇引路:
以“一县一策”为引领,大力发展旅游扶贫好项目。以“景点+合作社+贫困户”为模式,吸收6个乡镇137村的1626户贫困户、3553人入股,建成冰封王国、冰洞沟绿道、坝沟湾生态景观等15个旅游扶贫项目,使旅游扶贫成为全县贫困山区农民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和脱贫增收的主要渠道;
以整沟治理为抓手,全力保障基础设施全覆盖。坚持“一沟一策、一沟一品”,将涔山沟、岔上沟、营坊沟的发展模式定位为乡村旅游型,马仓沟、大庙沟的发展模式定位为康养休闲型,梅洞沟的发展模式定位为田园综合体。目前已完成涔山沟、马仑沟、梅洞沟整沟治理,累计投入3.1亿元(其中县财政投入1.43亿元),完成河道治理21.6公里、公路改造52.4公里、绿道建设23公里,建筑特色风貌整治23个村,整村提升71个村,传统村落保护2个村,整村搬迁39村,建成沟内生态停车场、旅游公厕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并引进专业公司对绿道、水道、林道进行市场化管理运营;
以群众增收为目标,全面推广脱贫带动新模式。一是吸引旅游开发企业投资开发旅游景点,引导贫困户“抱团”发展,参与景点经营管理,持续增加工资性收入和资产性收入;二是鼓励贫困户以土地、山场、闲置农宅等入股,入股旅游扶贫项目的贫困户累计已分红234万元;三是以打造“百村千店”为目标,先期建成农家乐、渔家乐、休闲农庄、精品客栈等实体店铺415家,带动603户、1923人增收,让农民自己当老板,使土特产变礼品,礼品变商品;四是旅游扶贫项目优先录用本村贫困人口,让2415人实现了就近就业;五是依托景区的旅游产品展示、销售平台,引导农民推销根雕、木雕、银盘蘑菇、蕨菜等特色旅游纪念品和土特产品,鼓励饲养大畜的贫困户组织骤马队,为游客提供乘骑、拍照服务。
项目落地:“十五朵花” 香满径
十五个项目,如十五朵盛开的花朵,芬芳了宁武的旅游扶贫。
西沟瀑布旅游扶贫项目——位于西马坊乡西沟村,总投资130万元,依托天然瀑布景观,开展了游步道、停车场等建设,并吸收东沟、西沟、席麻洼三村44户118人入股,2019年户均分红2000元。
蒙古小镇旅游扶贫项目——位于西马坊乡西马坊村,总投资300万元,占地35亩,集住宿、餐饮、丛林穿越、水上乐园、水上拓展、蒙古风观光等于一体,吸收本村34户98人入股51万元,2019年为参股贫户户均分红2000元。
红色记忆旅游扶贫项目——位于西马坊乡馒头山村,总投资380万元,展厅内容秉承“传承历史,展望未来”的理念,解决就业12人,带动周边40户入股,2019年为参股贫困户户均分红2000元。
九龙山旅游扶贫项目——同在西马坊乡馒头山村,总投资1500万元,其中西马坊乡12个行政村的207户贫困户631人参与入股,2019年户均分红2000元。
天池水上乐园游状贫项目——位于余庄乡东庄村,总投资1200万元,吸收39村295户506人入股,2019年人均分红300元。
坝沟湾生态景观旅游扶贫项目——位于东赛镇坝沟湾村,总投资248万,吸收本村58户村民参与入股,其中贫困户20户62人,2019年每户贫困户分红3000元。
冰封王国旅游扶贫项目——位于涔山乡沤泥湾村,总投资2000万元,吸收沤泥湾、王化沟、丁家湾等6村26户69人成立专业合作社,入股39万元,2019年为参股贫困户户均分红2000元。
石门山旅游扶贫项目——位于涔山乡小石洞村,总投资900多万元,安排劳动就业21人,吸收本村53户入股75万元,从事民宿、农家乐经营,骡队服务登山游客、销售土特产品,2019年户均分红3000元。
滴水洞旅游扶贫项目——位于涔山乡大石洞村,总投资500万元,吸收本村42户117人入股63万元,2019年为参股贫困户户均分红3000元。
宁化古城旅游扶贫项目——位于化北屯乡宁化村,是目前中国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小型宋城,是古代重要军事重镇。
芦芽山漂流旅游扶贫项目——位于东寨镇马仑沟,总投资6900万元,2019年为1217名贫困人口人均分红225元。
“华北最美森林”标准林景区——位于东寨镇南沟庙村,总投资1525万元,总面积9200亩,是山西落叶松最优良的种质资源和基因库。
游道项目——从东镇汾河源头到万年冰洞停车场,全长23公里,沿线途经坝沟湾、沤泥湾、张家崖、小石洞、大石洞、麻地沟等村庄,连接汾河源头、悬空村、悬崖栈道、悬棺、万年冰洞等6个景点。
圈马谷滑漂网红娱乐项目——位于西马坊乡西马坊村,总投资619.31万元,建设了高空玻璃漂流、七彩滑道、停车场和管理区等,吸收贫困户6户24人入股,带动就业24人,2019年劳务工资发放12.6万元。
韶华滑冰场项目——位于西马坊乡坝里村,预计投资1000万元,共吸收了186户487人入股,其中贫困户73户200人。
宁武县县长王卓强调,15个旅游扶贫项目如天女散花般点缀在宁武山水之间,形成一个个别致的景点,大大加快了该县“农村变公园,农家变客栈,农民变老板”的华丽转变,为旅游扶贫铺展开片片香径。
重点突出:“游玩联动”特色明
西马坊乡旅游扶贫模式堪称宁武县旅游扶贫的典范。
该乡地处管涔山腹部、芦芽山主峰脚下,属于深度贫困乡,由于身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产业的发展自然要为生态保护让路——自然保护区专门划定了区域保护褐马鸡,自然人类和牲畜活动范围就有了限制;过去西马坊乡范围内工矿企业很多,现在老百姓赖以生存的工矿企业已全部关停,当地农民失去了务工场所,没有经济收入来源;老百姓主要靠种植土豆、莜麦、玉米、蚕豆等农作物为生,但种植小杂粮的土地都在芦芽山保护区内,经常遭到自然保护区所保护的野猪等野生动物的大面积侵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西马坊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的“想象”空间。
突破发展瓶颈关键在思路。毕竟守着绿水青山,乡党委、政府最终将破题点锁定在发展乡村旅游上——围绕精准脱贫这条主线,以芦芽山景区为依托,聚全乡之力,招贤纳士,因地制宜,从布局特色景点、发展农家乐、开发娱乐项目、整治村容村貌、策划文化主题活动等方面,着力打造旅游富民这一脱贫主导产业。
2016年,新一届乡党委、政府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将全乡的发展从农业、煤炭主导转向农旅结合,将乡村旅游列入全乡经济发展规划;2017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原生态旅游开发服务有限公司,建成芦芽飞瀑、芦芽漂流、九龙山亿年溶洞景区(包括玻璃栈道、旱滑道、亿年溶洞)、红色记忆展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题公园、天然氧吧等众多景点和农家乐,并全部向社会开放,与此同时,举办了“西马坊乡第一届精准脱贫暨生态旅游文化节”;2018年,以“提升旅游品牌、探索芦芽古道”为主题,结合贫困村提升工程,通过项目带动、社会参与的“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方式,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为脱贫攻坚打硬仗、打胜仗奠定了坚实基础。
西马坊乡党委、政府还以“产业扶贫”为抓手,不断提升脱贫攻坚服务质量,通过企业自筹资金、政府贴息小额信贷、财政扶贫资金三者的有机结合,解决了扶贫项目资金缺乏的难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入股贫困户所在村村委会和贫困户代表,全程参与项目建设,在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由贫困户自主选择合作社和企业,并签订入股协议。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前,开展贫困户民主评议;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后,在乡村两级进行公示。
截至目前,该乡旅游扶贫企业总投资2251万元。其中,扶贫引导资金投入304.75万元,专项扶贫资金投入50万元,借款投入50万元,社会资本投入1846.25元,共计带动贫困户275户723人。
乡党委书记董树平介绍,下一步,他们将以创建芦芽山5A景区为契机,充分用好省委扶贫产业“一县一策”的政策,抓好已立项旅游项目的建设落地,不断丰富旅游内涵,倾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休闲度假名片,构建“乡村一体、动静结合、游玩联动”的现代生态旅游目的地,逐步形成特色鲜明、风格独特、设施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实现由旅游资源大乡向旅游产业大乡的转变。
在位于管涔山腹地、汾河上游的涔山乡,乡党委书记张建平、乡长张海青表示,旅游扶贫对于这里的老百姓脱贫增收效果非常很明显。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依托独特的生态优势和日益升温的乡村旅游,瞄准旅游补短板,紧抓“治沟、治村、治河、治山、治林、治人”立体开发,全域整合生态资源,走出了贫困山区“生态+脱贫+振兴”的发展路径:治沟——投资1亿多元,新建了23.5公里的旅游步道,配套了骑行车道驿站,并按照5A级景区标准,投资700余万元新建、改造了乡级客运站和12公里旅游路,还在旅游公路两侧“见缝插绿”、栽植行道树,利用流转出来1000多亩土地种植黄芥、油用牡丹、油菜等作物,形成了条块景观带。治河——对8公里河道进行清淤疏浚、建设护坡和护岸堤坝,并依势开发了9处河道景观,使之与周边自然生态景观融为一体,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治山——吸引社会资本和民间投资1.51亿元,在崇山峻岭间建成了冰封王国、滴水洞、石门山、悬空村、坝沟湾生态景观等5个景点。治村——整合各级财政资金3350万元,在沤泥湾、张家崖、大石洞等村开展农村特色风貌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综合治理,在另外3个村实施了整村移民搬迁,完成了5个采煤沉陷区移民搬迁,拆除旧房256处,退耕还林384.4亩,使村庄成为旅游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大力发展扶贫民宿、农家乐等各种旅游服务网点240余家,引导群众发展林下经济、销售土特产品、提供载客代步、旅游向导等旅游服务。治林——投入520余万元,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1万余亩,组成护林防火队伍,整沟森林覆盖率达87.6%。在此基础上,该乡先后引入冰封王国冰雕展、滴水洞旅游景区、石门山旅游景区等重大项目,并建立起“财政帮扶资金入股旅游开发项目,贫困村民获取项目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景点所在村及周边村村民共享旅游发展红利,有力带动了脱贫工作。其中,冰封王国投资2700多万元,带动沤泥湾、五华山丁家湾、程家圪洞、王家山、王化沟6村26户69人脱贫,2019年人均保底分红753元;滴水洞项目投资1000多万元,带动大石洞村42户117人脱贫,2019年人均保底分红1077.45元;石门山景区投资6000万元,带动小石洞村54户123人保底脱贫,2019年人均保底分红1339元。
东寨镇是山西人民的母亲河——汾河发源地,依托芦芽山风景名胜区,建设了坝沟湾旅游停车场项目,2018年该项目收入达到近30万元,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带动贫困户20户、62人脱贫;组建了惠宁旅游专业合作社,吸收29户61人;在沿宁白线、忻五线主要村庄新建扶贫农家乐等旅游服务网点115家,带动230户增收。
目标明确:“金山银山”斩穷根
王卓表示,宁武县目前共治理河道21.6公里、改造旅游公路51.2公里、完成绿道建设23公里,并对景区内的21个村进行了建筑特色风貌整治,对70个村实施了环境整治,推动了全域旅游和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发展。如今,绿水青山环绕的宁武县,生态旅游与脱贫攻坚得到同步推进。
“我们以落实旅游扶贫专享政策为突破口,把生态旅游品牌做大做强,同时让贫困农民尽快享受到旅游产业带来的红利。”宁武县副县长李俊信心满满地说。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山西省委《关于“一县一策”集中攻坚深度贫困县的意见》,宁武县结合实际,制定了《“一县一策”专享政策行动方案》。在这一“方案”中,不难看出这个旅游大县的雄心壮志——到2025年,年接待游客人数突破100万,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0亿元,通过旅游产业带动服务业高效发展;发展5个以上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5个以上精品旅游村落、50家以上精品民宿和农家宾馆;全县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5000人以上,带动社会就业1万人以上,涉旅乡镇80%人口通过参与旅游行业达到脱贫致富。
“守着金饭碗过着穷日子。”宁武县扶贫开发中心主任孙文生对此体会最深。他介绍,该县未来将不断引入新兴旅游业态,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度假养生、乡居养老、文化创意、自驾露营、拓展健身、研学基地等新业态;全面完成各主要景区景点提升改造,同步开展芦芽山索道、马仓草原索道、悬崖栈道索道的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宁静高速、宁静铁路、东寨一忻保高速芦芽山出口一级公路改造、芦芽山通用机场等项目早日落地……
宁武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闫鹏表示,在最近一个时期,该县的东寨镇将发展以集散服务、康养度假为主的旅游业态,并启动建设东寨康养小镇,投产运营旅游特色一条街、南沟庙森林康养基地,提升改造坝沟湾、高桥洼乡村旅游示范村,标准化建设5个黄河人家。涔山乡将发展以特色民宿、农家客栈为主的旅游业态,提升改造沤泥湾、张家崖、小石门、大石洞等乡村旅游示范村,标准化建设5个黄河人家,同时,实施以冰雕、雪乡等产品为吸引的冰雪一条沟,实现夏季花的海洋、冬季冰雪世界。西马坊乡将发展以休闲娱乐、参与互动为主的旅游业态,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把休闲旅游、红色旅游、康体旅游等主题串联起来,打造网红产品,同时,实施蒙古小镇黄河人家标准化改造,九龙山、西沟瀑布等旅游扶贫项目按照A级景区标准提档升级,延长产业链形成可持续发展。化北屯乡将发展以古城活化、文旅融合为主的旅游业态,加快宁化古城产业布局与运营管理招商,启动宁化古城投产运营,建设“汾河人家”精品样板示范民宿,深挖古城文化内涵,增加文艺演出项目,打造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余庄乡将发展以水上娱乐、冰雪度假为主的旅游业态,引进有实力的主体开发建设暖泉沟滑雪场,开展东庄等乡村旅游及黄河人家标准化改造,开发暖泉沟水上娱乐项目,实施滑雪小镇开发建设,打造以“夏季亲水、冬季滑雪”为主题的避暑冰雪度假目的地,并通过保护利用汾阳宫国保遗址,挖掘天池景区文化内实现文旅互动。凤凰镇、阳方口镇将发展以宁武古关、边塞长城为主的旅游业态,凤凰镇以鼓楼为中心,先期改造开发头百户街,恢复关城千户所,打造鼓楼广场,修复关城城墙,逐步还原开发九条百户街道,复原宁武关关城;阳方口镇以明长城水旱关为中心,恢复九牛口及望河楼,恢复恢河两岸国保明长城及空心敌楼,维修托莲台堡及三座军营小堡,复修阳方口堡的内外双堡城墙和古街等,复原宁武关关口。同时,谋划周遇吉镇守三关、阻击闯王的大型实景演艺,发展一批星级酒店、快捷酒店,改造一批古城民宿、长城人家,完善五大景区旅游发展格局。
此外,该县还将加快旅游扶贫人才培育,积极开展智力扶贫,组织乡村旅游重点村村干部、乡村旅游经营者、能工巧匠传承人等各类人才参加国家、省、市乡村旅游培训;鼓励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投资开发,扶贫资金将倾斜支持旅游基础设施、扶贫示范村、扶贫项目、黄河人家标准化改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