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风采

开创全国新型轨道交通发展新时代

□ 曹明华 李海军

日前,由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等单位组织编制的《城市轨道TOD综合开发项目通用技术规范》《城市轨道TOD综合开发项目评价标准》正式发布。这是中国首个TOD标准,填补了国内TOD领域团体标准的空白。作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纲要类文件,已成为全国新型城轨交通行业发展的技术政策、技术规范、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的指导性文件。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社会已进入城镇化高速发展新阶段,轨道交通建设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此背景下,以集约化、复合化和交通为导向的TOD创新发展模式备受社会关注,也得到了业内外的高度关注与探索尝试。

深化供给侧改革

促进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

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和国家重要基础设施,轨道交通在建设交通强国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轨道交通的科学运营管理,直接关系民生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关乎综合交通融合发展和供给侧改革等。轨道交通统一运营管理具有无可比拟的核心优势,是促进轨道交通战略性、引领性、基础性、服务性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加强战略统筹,以轨道交通一体化运营管理为抓手,深化供给侧改革,推动轨道交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轨道交通发展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跨越升级。开展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一体化的顶层设计,创新建立一体化运营体制机制,统一编制轨道交通运营中长期规划,开展轨道交通统一运营管理试点,出台轨道运营管理行业和国家标准,形成轨道交通与其他运输方式融合发展的一体化网络体系,提高运输链各环节综合效率。

新型轨道交通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以跨座式单轨为例,其一般采用高架模式,具有运量大、地质适用性强、占地少、投资省(为地铁的1/3)、建设周期短、能耗低、噪音小等优点,非常适用于中型城市(人口100万~300万)主干线城轨交通的发展需求。另外,许多大型城市地铁主干轨道交通网已基本形成,用于连接主城区和周边市县、卫星城、特色小镇的城轨交通,成为今后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城乡均衡发展、区域均衡发展等一系列战略实施的有力抓手,并为进一步深化城市轨道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足短板。

2018年,由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生态文明委员会、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TOD研究中心共同推出的南京浦口区中国单轨TOD综合开发操作规划预计共建设4条轨道线,串联了江北南北向及环老山森林公园的交通运输,线路全长106.4km,预计建设投资240亿元。

该项目由政企投资平台或者政府央企基金,合理合法前置储备土地,为TOD综合开发提供充足土地储备,最终由土地增值收获综合开发效益实现反哺轨道投资与政府日益增长的财政支出。政府垫付TOD规划经费纳入法定规划,并纳入土地成本,土地一经出让即收回投资。当地政府不但实现不出一分钱获得轨道全投资并最大改善城市交通,还由此带来城市产业升级、巨大经济提升与人民幸福获取感。

目前,这种TOD发展模式已成功在广州市政轨道建设、深圳前海车辆段、杭州杭行路站综合开发、上海莘庄站复合城轨道得到成功实施,成为打造新城区公共服务中心的城市标志形象。

为此,以中铁、中铁建、中国通号、中航科工、京投为代表的国企和以比亚迪、吉利、四川新筑为代表的民企纷纷开始加快对新型轨道交通的技术储备和人才培养,迎接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竞争。

创新发展模式

助推城市轨道建设跨越赋能

大力开展新型轨道交通技术创新,占领技术制高点,延续中国第二代轨道交通世界名片的领先优势,在中国高铁世界品牌基础上继续引领全球第三代轨道产业革命,极大提升我国全球新型轨道交通技术领域竞争力和话语权,带动我国实体经济的全面发展。

在TOD项目营造过程中,为更好将人与空间进行更好的连接,实现“空间即服务”战略与TOD实践深度契合,以客户为视角,以技术为驱动,深度参与城市空间和服务重构,洞见居民未来生活、工作、社交场景,不断升级空间营造和服务的能力。并将“进得来、出得去”“转念即达”的现代都市生活理念融入其中,通过空间集约化利用,TOD模式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推动轨道交通与城市间互动、互惠、共赢的良性发展关系,也有利于激发城市创造力和新动能,塑造现代都市门户形象,促进城市整体价值提升。

2018年,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发展,倡导绿色出行等绿色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广东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铁路建设实施土地综合开发的意见》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推进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的部署安排,就推进铁路(含国铁干线,城际、市域、市郊、疏港铁路等和修建复线、铁路改造等)项目站场及毗邻区域土地综合开发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统筹协调以“铁路项目+土地开发”模式推进铁路项目建设,为盘活城轨交通资源,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形成了铁路沿线土地综合开发工作的长效发展机制。

目前,全国有43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获得批复,规划总里程约86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平均每公里投资7亿元,按照规划测算,总投资约6万亿元,平均一年投资超过3000亿元。截至2019年12月31日,我国内地累计有40个城市开通城轨交通运营线路6730.27公里,2019年度新增运营线路968.77公里,客运量超240亿人次,再创历史新高。

11月30日,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全面部署加快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规划建设,整体推进三大区域轨道上的城市群、都市圈发展,打好打赢三大区域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建设攻坚战。会议要求,要准确把握推进三大区域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建设的重点任务。

12月6日,国家发改委表示,未来五年,三大区域计划新开工建设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约1万公里,到2025年基本形成区域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骨架网络,形成城市群1小时~2小时交通圈和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

国家发改委区域战略研究室负责人张燕表示,加快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建设,是推动实现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抓手。在三大区域加快建设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骨架网络,符合三大区域发展条件和实际需要,也是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大战略的重大举措,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区域要素流动,畅通内部经济循环,支撑形成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从而提升三大区域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把握好城际铁路功能定位和建设标准,加强市域(郊)铁路的统筹规划和设计建设,实现铁路建设与城市融合和多网融合,科学规划项目建设。准确把握土地综合开发,对新建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项目上盖开发、既有铁路用地综合利用等其他开发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城镇化地区铁路综合开发新模式。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新型轨道建设,是提升全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水平与产业发展水平的有效手段。一方面坚持规划引领,前瞻设计智慧城轨建设的“城市方案”,促进全国城市轨道交通的智能化提升。另一方面坚持重点突破,加大研发探索力度,培育更多智慧化的系统与产品,打造“快速、高效、智能、智慧”的新型城市轨道交通,为助推全国新型轨道交通建设跨越发展做出应贡献。

(曹明华系中国城市城市经济学会生态文明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劳动学会理事;李海军系中车科技园公司高级经理)

2020-12-09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3160.htm 1 开创全国新型轨道交通发展新时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