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韶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其中要求“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同时,全会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
多元解纷、繁简分流、智慧诉讼……2015年以来,全国法院持之以恒纵深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特别是从2019年起全面推动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让人民群众参与诉讼、解决纠纷更加便利。
一站式建设具有怎样的时代意义?目前总体情况进展如何?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一站式建设将有哪些新亮点?11月10日,记者就此专访了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一级高级法官钱晓晨。
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钱晓晨认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擘画了中国面向未来的宏伟蓝图。《建议》对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作出重要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要完善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
钱晓晨指出,矛盾纠纷化解体系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构建分层递进、有机衔接、协调配套的纠纷解决体系,切实有效解决人民群众的矛盾纠纷,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意义重大。
“司法为民是最高宗旨,维护权益是最大正义。”钱晓晨表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对于提升新时代人民法院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能力,加快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模式,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钱晓晨说,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是最高人民法院党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要努力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公共服务”等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群众的多元司法需求出发,以提升人民法院解决纠纷和诉讼服务能力水平为着力点,提出的系统性、基础性、全局性的改革思路。这既是人民法院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也将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我们把一站式建设分解为五个工作模块,即多元解纷、分调裁审、立案服务、审判辅助、涉诉信访。五项工作围绕着建机制、定规则、搭平台、推应用四个环节展开,通过诉讼服务指导中心信息平台质效评估指标体系统抓全国法院的一站式建设情况。”钱晓晨谈道,“一站式建设虽然‘删繁就简’,实则内涵丰富,发挥着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各方力量,为当事人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纠纷解决方案的功能。”
钱晓晨进一步指出,一站式建设就是要打造符合中国国情、体现司法规律、引领时代潮流的中国特色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新模式。世界银行评价营商环境的十大指标中有保护少数投资者、执行合同、办理破产等指标跟法院直接相关。通过一站式建设、速裁简易程序、多元化解和集约服务,提高纠纷解决效率,缩短诉讼时间,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的营商环境。
一站式建设成效显著亮点纷呈
2019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建设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的意见》,首次创造性提出“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目标,系统规划了人民法院一站式建设总框架、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链,推动各级法院掀起建设热潮。
一年多来,最高人民法院坚持以“集约高效、多元解纷、便民利民、智慧精准、开放互动、交融共享”为目标,统筹部署、一体推进全国法院一站式建设工作。钱晓晨说,全国98%的法院初步建成立体化、集约化、信息化诉讼服务中心,诉讼服务能力和质量跃升到新水平。全国95%的法院实现网上立案,不少法院设立24小时自助服务中心,跨域立案工作成效显著,异地起诉不便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全国法院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创新丰富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的内涵和形式,各具特色、亮点纷呈。”钱晓晨举例道,浙江法院线下入驻党委领导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线上入驻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创造了参与社会治理大格局、推进“最多跑一地”改革的先进经验;北京法院将调解员编入速裁团队,促进诉调对接实质化。今年上半年通过“多元调解+速裁”解决纠纷超过同期民事结案量的65%;云南法院民族特色调解和涉外涉侨在线调解有效满足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群众司法需求;内蒙古法院蒙汉双语诉讼服务平台最大限度方便群众诉讼;山东法院全面应用委托鉴定系统;广西法院率先试点网上保全平台;贵州、甘肃等法院依托中国邮政推行送达全域集中打印、全程网上办理。
钱晓晨介绍,目前,全国法院以诉讼服务中心为主体、十大诉讼服务信息平台为支撑的一站式建设总体框架已基本建成,初步实现对四级法院诉讼服务工作全业务、全流程的统一调度、精细管理、视频巡查和自动评估。
这十大平台分别是诉讼服务指导中心信息平台、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中国移动微法院、全国法院统一送达平台、12368诉讼服务平台、人民法院网上保全系统、人民法院委托鉴定系统、全国法院涉诉信访管理系统、全国法院视频监控系统、人民法院律师服务平台。
“如今一站式建设制度机制日益完善,促进社会治理迈向深入,多元解纷效能明显增强,服务群众能力实现跨越,辅助审判功能大幅提升,保障疫情防控成效明显。”钱晓晨强调,特别是在今年疫情期间,2月3日至7月3日,全国法院网上立案280万件、网上开庭44万次、网上调解129万件,同比分别增长46%、895%和291%,电子送达848万次,实现了“审判执行不停摆、公平正义不止步”。
科技赋能让群众“一次不用跑”
应时代之变迁、立时代之潮头。从2015年开始,最高人民法院连续召开眉山会议、马鞍山会议等部署相关工作,相继发布《关于人民法院进一步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人民法院特邀调解的规定》《关于进一步推进案件繁简分流优化司法资源配置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细化落实举措,不断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推向深入。
2018年2月,借助近年来智慧法院建设的成果,最高人民法院正式上线运行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一站式多元解纷工作依托该平台逐步向线上转型升级,为当事人提供全时空、跨地域、全流程的网上服务。从“指尖”到“云端”的调解,实现了让群众全流程“零跑腿”。
“截至今年11月初,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入驻法院3400余家、调解组织3.6万余个、调解人员9.49万余名,已汇聚调解案件1076万余件,调解成功率约61%,成为了具有中国特色在线纠纷解决模式的新实践。”钱晓晨说。
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法院设立调解工作室近7000个,3200多家法院建立了在线调解室,诉前调解案件近300万件,同比增加66%,立案后庭前调解近220万件,同比增长83%。全国法院约10%的法官与调解员共同化解了约40%的一审民商事案件,全国45%的中基层法院案件量增幅出现下降,16.6%的中基层法院案件量同比下降。
“大量纠纷通过调解、和解这样方便、快捷、低成本、不伤和气的方式得到解决。”钱晓晨说,特别是今年1月1日~11月10日,在线音视频调解数达30.5万件,超过了平台上线两年累计的总量。
目前,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已实现与中国证监会、全国工商联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的调解平台对接工作,与国家发改委价格认证中心、中国侨联、中国银保监会、全国总工会也已就开展在线诉调对接工作形成建设方案。
“最高人民法院还将推动与司法部、国家卫健委等中央单位的在线诉调对接工作。通过信息化平台之间的对接,将各方调解力量汇聚到线上,形成多元解纷合力。”钱晓晨说,“我们的目标是努力把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建成‘化解案件量最多’‘调解资源最丰富’‘诉调对接最顺畅’‘智能程度最领先’‘解纷流程最高效’的强大平台,打造在线解纷中国品牌,为世界提供多元解纷中国经验。”
价格争议纠纷多元化解高位推动全面铺开
价格争议纠纷是最为常见的社会矛盾纠纷之一,其他矛盾纠纷也会通过价格争议反映出来。
钱晓晨坦言:“深入开展价格争议纠纷调解工作,有利于提前消除纠纷隐患,避免矛盾深化,真正实现‘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更是人民法院对标对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法治建设和司法工作的目标任务,履行好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职责使命,推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的具体实践。”
2019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国家发改委、司法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开展价格争议纠纷调解工作的意见》,价格争议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份不同程度开展了价格争议纠纷调解工作,近五年共计完成近3万件调解案件,金额达90亿元;17个省(区、市)以省政府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形式出台了价格争议纠纷调解办法、意见或相关工作规范。
“各地因地制宜,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展开工作。”钱晓晨介绍,江苏省仪征市价格认证中心在当地人民法院成立全国首个“价格争议纠纷驻法院工作站”;四川省金堂县将价格争议纠纷调解与社区综合治理相结合,将价格服务直接送到社区群众门口;陕西省仅2020年就新增价格争议纠纷调解站点231个,为完成“争取两年内实现价格争议纠纷调解站点在全省A级旅游景区、基层社区全覆盖”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明年试点价格争议纠纷在线诉调对接机制
今年9月,国家发改委价格认证中心、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召开座谈会,决定建立“总对总”在线诉调对接机制,实现价格争议纠纷全流程在线多元化解。价格争议纠纷调解平台将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开展全流程在线诉调对接,提高价格争议纠纷调解质量和效率。
“开展价格争议纠纷在线诉调对接工作意义重大,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民法院与国家发改委参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有益实践。”钱晓晨指出,双方将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价格争议纠纷在线诉调对接机制的指导意见》,明年将开展在线诉调对接机制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后,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应用。
“深化双方的在线诉调对接工作机制,首先是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钱晓晨说,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紧扣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围绕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全力推动价格争议纠纷在线诉调对接工作的开展。
推进价格争议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离不开最高人民法院、国家发改委、司法部三部门的相互配合,协作分工。钱晓晨表示,三部委将探索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健全调解队伍的评估激励体系,提升调解员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调解技能。
“我们还要鼓励矛盾纠纷当事人优先选择在线方式化解价格争议纠纷,为开展价格争议纠纷在线诉调对接工作营造良好环境,讲好中国一站式多元解纷故事。”钱晓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