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专题

网络评比泛滥 需强化源头治理过程监管

□ 汪昌莲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严控评比政策落地,基层各种达标表彰评比活动已明显减少。不过,《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各种网络评比活动依然不少,有的地方通过各种形式要求基层公务员参与,甚至还发通知要求投票、点赞。一些企业也屡屡收到通知,要求赞助、参加并不情愿的评比排名,苦不堪言。

网络评比活动异常火爆,呈现出“全民投票”的奇观。据统计,过去全国五花八门的评比表彰项目多达14万个,几年前,国家有关部门大刀阔斧地砍掉了97.16%,只保留了4000多个评比项目。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被砍掉的评比项目,像割掉的韭菜一样,又开始野蛮生长了。至于网络评比,更是多于牛毛,让参与投票者倍感压力,且烦不胜烦。

网络评比项目过多过滥,势必会使其“含金量”大大降低,失去了唯一性和权威性。一旦评比项目出现过多的雷同,就会滋生平均主义,造成人人得先进、个个获表彰的不良局面,荣誉就会贬值,失去了创先争优、典型示范的作用。再者,一些评奖项目以敛财为主要目的,评奖项目沦为“评奖经济”,既功利,又失去了公平。比如,企业参加一次评选,一般需要1万元~5万元;企业直接线上申请,交2万元~5万元费用,就成“优秀企业”了。不少评选成了一门“生意”,缺少监督、公信力,有的甚至直接邀请企业颁奖。

从一些企业叫苦不迭声中可以得知,评比项目过多过滥,势必会劳民伤财。一次评比活动,就可能是一次对单位和个人的搜刮。办活动需要经费,评比和需要资金,对此,主办这些活动的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是舍不得花1分钱的,而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会让单位或个人出赞助费或参评费。然而,企业忍痛花钱买荣誉,不仅增加了参评者的负担,也使评比活动因受金钱左右而失去了公平。可见,泛滥成灾的不规范评比项目,不仅透支政府公信力,牵扯基层公职人员的精力,而且令企业不堪重负。

特别是网络评比泛滥,折射“面子主义”政绩观。评比项目过多过滥,势必会引发人们弄虚作假的冲动。一些单位和个人明显不符合评选条件,但受偏执政绩观和功利思维驱使,仍然要去“打肿脸充胖子”,花钱买荣誉,甚至通过刷票等弄虚作假手段蒙混过关,骗得一项荣誉。此前,发生在各地的山上刷漆、水泥路上种菜、街上摆假花假草、论文剽窃、学历掺水等造假丑闻,都是评比项目过多过滥催生的“怪胎”。因此,对于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违规开展评比活动,应加强治理,严格管理和查处。有必要对一些评比项目加强源头管控,强化过程监管,做好规范和引导,提高评比活动质量;统筹考虑评比结果的应用,发挥评比的正向激励作用。

2020-11-13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2078.htm 1 网络评比泛滥 需强化源头治理过程监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