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视野

守正创新 “十看”宁夏枸杞

宁夏作为全国枸杞核心产区,产业基础好,生产要素全,品牌优势突出

枸杞红了

枸杞庄园一角

□ 祝 宇 文/图

我国东西南北地理差异巨大,人文民族风情各具特色,地方资源独具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成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目前,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枸杞便是其中之一。提到枸杞,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宁夏。作为道地中药材,宁夏枸杞对预防疾病、“治未病”、提高国人的身体素质和免疫力起到一定作用。如何认识宁夏枸杞产业守正创新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和成功之处?本文将通过“十看”,带读者领略宁夏枸杞的无穷魅力。

一看天

宁夏枸杞,天赐臻品。历史长河进入21世纪,“看天吃饭”依然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因素。

对于枸杞,宁夏占据天时。宁夏枸杞主产区属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9.2℃,年日照时数达2900小时左右,年降雨量192.3mm,多集中在7月~9月,年蒸发量1898.3mm,≧10℃的有效积温达3349℃,无霜期161天,气候干燥,热量充足,日照时间长,雨量适中,昼夜温差大。这是最适合药用枸杞生长的气候环境。

二看地

宁夏位于黄河中上游,宁夏的“母亲山”——六盘山,是中国最年轻的山脉之一。南段在甘肃省东部陇山,横贯陕甘宁三省区,既是关中平原的天然屏障,又是北方重要的分水岭,隔离了翻越秦岭的暖湿气流。宁夏的“父亲山”——贺兰山,雄伟峻峭,南北逶迤280多公里,横亘在宁夏平原与阿拉善荒原之间,如同藩篱般隔开西北大漠与黄河灌区,阻挡了西伯利亚过来的寒流和风沙,成为历代兵家必争的边防重地,素有“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的称谓。黄河从这两座山脉的交汇处——黑山峡,咆哮而出,一泻千里,浩浩荡荡,造就了“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宁夏平原。

一条清水河贯穿宁夏,富含矿物质的苦咸水与夹杂大量泥沙的黄河水相汇淤积,形成了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极为丰富的土壤。宁夏作为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区,得黄河之利,全区初步建成北部引黄、中部扬黄、南部库井灌溉体系,为宁夏枸杞生产提供了便利的灌溉条件。正因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小区域气候,为枸杞生长提供了优越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宁夏枸杞“甘美异于他乡”的独特品质。

三看人

喝着黄河水,吃着枸杞子,千百年来枸杞与宁夏儿女相依相伴。宁夏枸杞茨农父授子嗣、世代相传,积600年精湛的传统栽培经验。中华民国年间,宁夏中宁县大部分农户在自己的地里种植枸杞,枸杞传人张佐汉总结出了枸杞配套栽培管理措施,他探索的枸杞“三层楼”修剪法沿用至今。

近代以来,宁夏人走南闯北,向青海、甘肃、内蒙古、河北等地传播枸杞知识和技术,同时也带去了幸福的“枸杞苗木”和希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年产业人才为基。近年来,宁夏依托特色资源和产业优势,精准选才、精准用才,努力探索人才与产业融合发展、互促双赢新模式。先后引进院士、博士和知名院校教授、专家等高层次人才20余名,建立14个枸杞产业人才高地工作站,设立5个院士工作站进行枸杞产业的相关研究。宁夏大力培养枸杞产业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实用技能人才。围绕专用品种、功能品种、抗性品种等培育方向,培育宁夏枸杞选育和新品种繁育示范推广专业人才,建设宁夏枸杞育种人才聚集高地;围绕枸杞良种繁育、标准化生产等环节,培育枸杞栽培及生产管理人才,建设枸杞标准化基地栽培技术人才聚集高地;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与宁夏农科院国家枸杞技术研究中心签订了“教研联动 共建共享”合作协议,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将成为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产学研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而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成为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实践与科研基地及学生实习、就业基地,为枸杞产业发展培养、储备实用型人才;围绕鲜果烘干、分级包装、医药研究等领域,培养营销及加工转化实用技能人才,建设枸杞加工转化及市场营销人才高地,真正成为我国枸杞产业人才聚集高地。

四看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枸杞作为物质与精神文化产品,无论是古籍记载、前贤研究、食用体验,抑或神话传说、文艺创作,始终以人为本。几千年来,勤劳朴实的宁夏儿女栽枸杞、培育枸杞、吃枸杞、歌颂枸杞,形成了独特的枸杞人本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医药文化、著述文化、民间文化。

宁夏枸杞有4000余年的文字记载史,3000余年的药用史。翻开《诗经》,有众多关于枸杞的文字记载:“湛湛露斯,在彼枸杞,显允君子,莫不令德。”《小雅·北山》中有“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关于枸杞和茨农的诗词故事、民间传说更是不可胜数。清代黄恩赐有词云:“六月杞园树树红,宁安药果擅寰中。千钱一斗矜时价,决胜腴田岁早丰。”丰富多彩的宁夏枸杞文化,为悠久厚重的中华民族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世纪50年代,第一部枸杞专著——《宁夏的枸杞》问世。当代,宁夏进一步挖掘枸杞文化资源,推进枸杞文化落地生根,焕发时代价值。相继出版发行《枸杞通史》《枸杞雅集》《枸杞华彩》《枸杞诗画》《中华枸杞故事》《枸杞佳肴》等10余部枸杞文化作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枸杞摄影、歌曲、剪纸、动漫、诗歌等评选活动,历时5年撰写、构图、剪纸的百米剪纸长卷《贡果图》震撼问世,该作品以传统剪纸为载体,反映了枸杞的历史文化,记录了枸杞原产地茨农的生活史和奋斗史,场景阔大、荡气回肠。《枸杞红了》《美丽的杞乡我的家》等枸杞歌曲被广泛传唱;全国糖酒会、大健康产业博览会、中阿博览会、枸杞博览会等大型展会及推介期间,众多枸杞文化作品被展览展示,枸杞文化得以进一步传播弘扬;举办枸杞文化艺术节;建成百瑞源中国枸杞博物馆、中宁枸杞博物馆,中国枸杞文化研究院等;宁夏枸杞公益扶贫广告宣传片在央视众多频道免费播出。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宁夏枸杞作为道地中药材,是新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唯一明确中药材枸杞子的基源植物,也是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中药瑰宝和文化瑰宝。多数古籍将其列入“药类”产品,《神农本草》将其列为上品,“性寒”“轻身益气,不老延年”;《本草汇言》:“枸杞能使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火可降,风湿可去,有十全之妙用焉。”《本草纲目》:“枸杞子甘平而润,性滋补……能补痛、润肺、生精、益气,此乃平补之药。”

在海外,《美国草药药典与治疗纲要 枸杞子》(英文版)在美国公开发行,宁夏枸杞正式进入美国草药药典。

宁夏以枸杞文化建设为引领,坚定文化自信、产业自信,向全世界推广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普及枸杞中医药理知识,以文化强品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座民族产业的新高地。

五看沿革

长期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枸杞产业发展,始终把枸杞产业作为宁夏最具地方特色和品牌优势的战略性主导产业来抓。经中华民族世代传承,明弘治十四年(1501),宁夏枸杞作为宫廷用品,受到世人推崇,标志着宁夏枸杞品牌初步形成;1753年,宁夏枸杞作为物种被瑞典植物学家卡尔·林奈正式命名,收入世界植物志。新中国成立后,《中华药典》将宁夏枸杞列为唯一入药的枸杞,由国家统购统销;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89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宁夏枸杞列为药食同源植物,枸杞产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全国多个省区纷纷引进宁夏枸杞。截至目前,栽培枸杞省区已达到10余个,主产区有宁夏、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5个。宁夏枸杞从传统的分散农耕种植和肩挑背扛的原始干果销售,拓展到现代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现代化营销,枸杞及其制品已经发展到干果、饮品、酒类、果酱、籽油、芽茶、保健品、功能性食品、化妆品、药品10大类60余种产品。

六看科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枸杞科学专业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基本围绕着应用性基础性研究,直接解决枸杞的栽培、品种和病虫害防治等基础性问题。真正的深层次科学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全面展开的。近年来,宁夏不断加大枸杞产业科技创新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相继建成国家农业部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草局枸杞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国家发改委“国家地方联合共建枸杞工程研究中心”和宁夏枸杞人才高地工作站;建成国家级枸杞良种苗木繁育中心和3个自治区级苗木繁育基地,2个国家级枸杞种质资源圃;开展了枸杞种苗分子标记和鉴定工作,完成了枸杞基因组测序,正在绘制枸杞遗传基因图谱。

宁杞系列优新良种已培育到宁杞10号,覆盖全国所有枸杞产区,占全国枸杞主栽品种的95%以上。全面推广枸杞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狠抓质量安全。加强枸杞精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值。在中宁县设立了银川海关质量检测中心中宁实验室和中宁枸杞产业创新研究院,成立了首个苏国辉院士枸杞院士工作站。枸杞特膳、枸杞糖肽、枸杞酵素、枸杞面膜、枸杞啤酒以及枸杞明目片、护肝片、枸杞花青素含片等一批功能性产品相继建成投产。与北京中医药学会联合,邀请25名北京市、深圳市国内知名医疗机构、高校、行业协会的知名医药师、专家学者参加“道地宁夏枸杞探源溯流之旅”活动,为宁夏枸杞产业把脉问诊,建言献策,为道地宁夏枸杞正名。由宁夏百瑞源枸杞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苏国辉院士团队合作研究项目成果《枸杞红素对酒精肝损伤的治疗机制研究》通过宁夏科技厅鉴定,这一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枸杞红素对酒精肝损伤治疗研究的空白。

宁夏不断加强枸杞育种、栽培、防虫防害和相关产品的研发,提升产业链的深度和广度,提高产品品质,以科技支撑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宁夏枸杞产业转型升级。

七看标准

加强构建和完善枸杞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对枸杞产业健康稳定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共收集到枸杞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145项,宁夏制定82项(包括国标3项、行标8项、地标71项),占总数的56.6%,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枸杞产业技术服务专家指导组,通过对已发布的国家、地方标准进行筛选、梳理,甄选出符合现阶段宁夏枸杞产业发展实际标准51部,编辑成册,推广应用。同时,起草制定枸杞农药登记工作,开展枸杞生产农药使用注册登记试验;印发《宁夏枸杞生产推荐农药品种目录》,发布《宁夏枸杞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地方标准;推动枸杞干果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进入《国际法典》,积极推进《枸杞干果中最大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制定《枸杞农病虫害防治药安全使用规范》地方标准,编制《宁夏枸杞产业推荐应用标准手册》。2015年~2019年共制定发布枸杞标准46部(团体标准3部),修订1部。其中,201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道地中药材 宁夏枸杞》《中药材商品等级规格 枸杞子》,实现了宁夏枸杞中药材产业标准体系零的突破。国家认监委发布新版《有机产品认证目录》公告,宁夏枸杞首次被列入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目录。宁夏源乡枸杞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申报的玺赞枸杞荣获中国有机产品认证。自治区级团体标准《枸杞原浆》已正式发布实施。

目前,宁夏枸杞基地标准化率达到71%以上,清洁能源设施制干率达到63%,统防统治率达到70%,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加强农林业产品标准化建设,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满足国内外市场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八看数据

产业发展得如何?最直观的就是用数据说话。截至2019年底,宁夏全区枸杞标准化示范基地面积35万亩,综合产值191亿元,基地标准化率达71%,统防统治率达70%。鲜果产量26万吨,加工转化率达25%。平均年出口枸杞5000吨,创汇6000万美元。产品远销欧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一枝独秀,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种植互为补充的种植格局。枸杞及其制品发展到干果、饮品、酒类、果酱、籽油、芽茶、保健品、功能性食品、化妆品、药类等10大类60余种产品,宁杞系列优新良种已达到10个,宁杞品种已覆盖全国所有产区;中宁枸杞入驻全国一、二线城市的1.9万余家药店进行销售,在销售额达5万元以上的药店设立专柜达到903家。宁夏枸杞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主要为枸杞干果、枸杞汁、枸杞粉、枸杞籽油、枸杞酒等,枸杞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的喜爱和追捧。2019年,全国中药材出口品种中,枸杞名列第三。

宁夏枸杞作为中国枸杞领军品牌,枸杞市场的风向标,代表着我国枸杞产业的实力和水平,也寄托着国家的厚望和人民群众的殷切希望。

九看企业和品牌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宁夏现有各类枸杞生产经营主体736家,获得有效出口资质的企业48家,通过美国FDA认可认证的企业11家,绿色食品认证的43家,有机认证的8家,全区现有自治区级以上龙头企业55家。其中,国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国家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获得自治区著名商标17个。广大企业下联农户基地,上达各级政府部门,中合各大科研机构组织,找商机、跑市场、塑品牌,以企业为点,织起了一张黏性的网,打造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激发了宁夏枸杞产业巨大潜力,盘活了宁夏枸杞坚韧的生命力。

品牌是国际市场的通用语言,是民族产业的核心财富,是构成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有宁夏枸杞品质为基,后有宁夏枸杞品牌为实。借助国家平台,“宁夏枸杞”精准扶贫广告在央视各套节目免费播放;“宁夏枸杞”“中宁枸杞”在2017年双双获得全国消费者最喜爱的100个中国农产品品牌;“中宁枸杞”以172.88亿元的品牌价值进入全国农产品区域品牌价值前十强;宁夏枸杞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稳居全国优质区域公用品牌——中药材品牌榜第二位;全区获得著名商标17个;积极推进“宁夏枸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工作。成功举办2018年、2019年、2020年三届枸杞产业博览会,参展企业上千家,观展人数达5万人次,签约额超8亿元,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先后举办了两届“宁夏枸杞知名品牌”“优质基地”评选活动,评选出宁夏枸杞知名品牌12家,宁夏枸杞优质基地(示范苗圃)10家;开展了“百家媒体宁夏枸杞行”“中央驻宁和地方媒体宁夏枸杞行”采风活动和道地宁夏枸杞探源溯流活动。

宁夏不断扩大知名度,提高影响力,加大培育品牌力度,筑牢了宁夏枸杞的话语权。

十看“环境”

当前,宁夏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山川秀美。全区人民奋发向上,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持续实施三大战略,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守好三条生命线、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为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全区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进,处处呈现出热火朝天、红红火火干事业的景象。

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谐的人文环境为枸杞产业发展提供了健康良好、可持续的发展大环境。宁夏枸杞产业发展涉及多个厅局(单位),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编办核定的职能职责,自治区各部门、主产市、县(区)凝聚共识和各企业基地竞相发力,聚焦枸杞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瓶颈、补短板、提质量、增效益,给予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2015年自治区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厅局(单位)为成员的高规格工作领导小组,研究解决枸杞产业发展突出问题。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先后批准印发了《再造宁夏枸杞产业发展新优势规划(2016-2020年)》,出台了《关于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意见》,印发了《自治区枸杞产业人才高地建设方案》,自治区人大颁布实施了《枸杞产业促进条例》;自治区财政、金融、银行联合印发了《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贷款担保基金管理办法》《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和《贴息资金管理办法》;财政厅、原林业厅印发了《林业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等。这些政策为宁夏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法律依据和金融支持。今年以来,自治区实行省级领导包抓工作机制,编制了《宁夏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起草了《推进现代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财政扶持政策》,全面启动“一体系三中心”(完善标准体系,建设中国枸杞研究院、国家级枸杞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国家级中宁枸杞市场)建设。宁夏枸杞逐步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持续增强质量安全和品牌影响力,初步形成以中宁为核心、清水河流域和银川北部为两翼的“一核二带”枸杞产业发展格局。宁夏已经成为全国枸杞产业基础最好、生产要素最全、品牌优势突出的核心产区。

当前,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已成为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冲击,但完全可以危中寻机、化危为机,大健康产业也骤然兴起,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把握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性机遇,守正创新,久久为功,切实把宁夏枸杞这一瑰宝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为推动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建设和大健康产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020-11-11 宁夏作为全国枸杞核心产区,产业基础好,生产要素全,品牌优势突出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31952.htm 1 守正创新 “十看”宁夏枸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