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保宗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化国际化的澎湃大潮中,我国民营企业谱写了千帆竞发、破浪前行的壮丽篇章,在诸多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繁荣发展的有生力量。
民营企业的独特优势
我国民营企业脱胎于市场经济,特别是在竞争性领域具有如下诸多独特优势。
——有活力。民营企业具有风险自担、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机制特征,投资和经营机制较为灵活,市场敏锐度和决策效率相对较高,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和抗压韧性,为保障经济和社会稳定作出重要贡献。2020年1月~8月,受新冠疫情重大冲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4.4%,而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下降3.3%,降幅低于规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民营企业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5.9%,比上年同期提高3.9个百分点。
——有效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诸多民营企业遵循效率制胜导向,形成了较强的成本控制和资源配置能力,也关联带动其他企业和经济总体效率不断提升。2019年,我国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资产实现营业收入92.4元,而私营企业每百元资产实现营业收入138.8元,比平均水平高出50%。
——有潜能。经过多年市场历练,我国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潜力的优秀企业,锻炼积累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开拓型管理人才和技能型专业队伍,在诸多产业领域奠定了重要的市场基础和要素积淀,随着竞争环境和体制机制持续改善,必将释放出更大的活力和动能。
民营企业的明显弱势
当前,国际国内重大变局不断演化,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和挑战明显增多,国内市场和要素条件发生深刻变化,产业发展面临爬坡过槛、突围攻坚的重要关口。步入新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赋予民营企业新的使命,对加快转型升级提出新的要求。而与此同时,一些抑制民营企业发展的弱项和障碍也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三缺”:
——缺技术。很多民营企业白手起家、家底较薄,并受到观念制约、人才所限,长期延续规模数量型的传统发展模式,技术创新投入相对滞后,自主创新能力偏弱,诸多核心技术、原创产品和关键环节受制于人,长期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和从属依附地位,随着竞争形势变化,持续发展能力日益受到严峻挑战。
——缺资金。多年困扰民营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常常因缺乏资金,失去发展良机,难以做大做强,时常有一些市场前景看好的项目和产品,因缺少资金无法组织生产。2020年1月~8月,私营企业资产负债率58.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56.7%的平均水平。
——缺底气。民营企业面临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长期偏高,不合理的身份歧视未能根本消除,行业垄断、区域保护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在一些领域并未真正实现公平准入,“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隐性壁垒仍未完全消除,很大程度削弱了民营企业在市场大潮中放手一搏的底气和勇气。
日前,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人社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立足补齐上述弱项,旨在助力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其中,针对“缺技术”,提出“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包括支持参与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增加普惠型科技创新投入、畅通国家科研资源开放渠道、完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等举措。
针对“缺资金”,提出“着力解决融资难题,包括加大信贷等间接融资支持、拓展直接融资渠道、解决账款拖欠问题等举措,同时也提出“鼓励产业引导基金加大支持力度”。针对“缺底气”,提出了支持民营企业平等参与项目投资、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等相关举措。随着一系列纾困破茧的举措落地实施,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有望持续优化拓展,发展优势和潜能将进一步释放,更多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将迈上更高的竞争平台、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