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泉红 刘 方
加快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推进民营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当前,部分民营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未来,应以政府引导、市场自愿为原则,以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民营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深刻认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
民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十分巨大。为了进一步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主体、畅通国内大循环,从更深层次上激发民营企业发展活力、更高水平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迫切需要推进民营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加快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其中,夯实和增强微观主体质量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重要前提。当前,民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民营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和投资、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新增就业和企业数量。然而,大部分民营企业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治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水平还相对较低,这些均制约了民营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进而不利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民营企业只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健全市场化运营管理机制,才能实现企业科学决策、规范内部管理,才能破解企业自身的发展瓶颈,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民营企业做强做优,进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加快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畅通国内大循环,需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从现实情况看,民营企业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基础。民营企业是竞争性产品的主要供给者,是大多数最终产品的提供者,其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是打通国内大循环中生产环节的重要着力点。民营企业吸纳了八成以上的城镇就业,是大多数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保证国内消费稳定增长的重要收入来源基础。民营企业也是形成庞大消费市场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大多位于产业链的中下游,在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等中间产品,是上中游产品得以实现和产业链得以延伸的重要环节。民营企业只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形成运营高效灵活的体制机制,迅速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发掘国内市场,勇于创新,提供与国内消费趋势相适应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也能进一步夯实稳就业的基础,为消费持续稳定增长提供必要保障。当前受疫情影响,外需市场不景气,民营企业更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提升企业的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促进国内大循环更加畅通。
——加快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从更深层次上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迫切需要。激发民营企业活力,除了要为民营企业营造更好发展环境外,还需要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加强自身建设、练好内功,建立“治理结构合理、股东行为规范、内部约束有效、运营高效灵活”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机制。民营企业只有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权多元化,治理结构合理,运营机制高效灵活,才能够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合作与竞争,不断培育企业发展的新动能,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最终提高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形成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可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增强民营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在需要,也将在激发民营企业活力中起到更深层次的关键性作用。
——加快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必须要有产权清晰、治理结构合理、决策科学民主、运营高效的民营企业作为前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能够推动民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公司化经营,实现产权清晰、主体多元化。同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有利于推动企业优化治理结构,形成相互制衡的决策监督机制,实现企业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另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有利于民营企业实现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通过建立科学的用人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能够整合人力、财力、物力,真正实现民营企业高效运营,也能更好地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短板制约民营企业提质增效
一些民营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滞后,仍然存在产权不清晰、产权结构不合理、企业治理不规范、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和企业提质增效。
——产权关系不清晰。仍有较高比重的民营企业采用家族式管理方式,产权关系不明晰,主要表现为个人财产和企业财产划分不清,以及家庭成员间产权模糊,这种带有强烈的血缘、亲缘性质的产权模式使得企业发展深受个人和家族的制约而无法独立存在。同时,由于部分家族企业内部没有将股权量化到个人,这极有可能导致未来家族成员之间的产权争斗,影响民营企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另外,从产权结构来看,家族股“一股独大”现象依然存在,部分企业家担心失去对企业的绝对话语权不愿意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这也不利于董事会和管理层在更大范围内接受多元化产权主体的监督和约束。
——企业治理不规范。由于民营企业产权结构的特殊性,一些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仅仅是流于形式、形同虚设,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的权利制衡机制难以发挥,导致股东行为不规范、内部约束难以见效。由于缺乏民主决策的机制和来自内、外有效的监督制约,一些企业主决策随意性强,决策受情绪、亲属、个人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导致决策的盲目性和风险性较高,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企业治理不规范还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连锁反应。如明天系、华信系、安邦系等企业,以及包商银行、锦州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企业治理不规范,内部缺乏制衡机制,产生“野蛮扩张”“内部交易”,加剧了地方金融风险。
——经营管理不高效。一些民营企业缺乏专业化、制度化管理的能力,存在管理能力不强、经营水平不高等问题,“人治”色彩鲜明,大部分企业处在粗放型管理阶段,向精细化经营管理转型之路仍然艰难。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和市场化经营机制欠缺,部分民营企业在内部风险管控、财务管理制度、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企业文化建设等制度建设方面仍不完善,导致企业发展绩效欠佳。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助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充分尊重企业意愿,发挥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主体作用。同时,通过服务引导、示范引领、加强监管等方式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治理结构合理、股东行为规范、内部约束有效、运营高效灵活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主动性和规范性,进一步释放民营企业发展活力。
——要引导民营企业优化产权结构。引导企业通过清产核资、界定产权、清理债权债务,核实企业法人财产占有量,促使企业产权与企业家个人或家族财产分离,明确企业各股东的持股比例,进一步明晰企业产权结构。积极引进外部战略投资者,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参与收购、产权受让、投资控股、合资合作等方式全面参与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实现企业产权多元化,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增加职业经理人及技术骨干、核心员工持股比重,使企业经营层和骨干人员与企业长远发展紧密连结起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引导企业组建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鼓励民营企业制定规范的公司章程,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各自的职权及议事规则,在议事程序、决策程序、财务规则、工作准则等方面规范运作,强化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形成相互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体系,实现股东行为规范、内部制衡有效的目标。
——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高效的运营管理机制。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引进职业经理人,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完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的劳动用工、绩效考核和收入分配制度,充分体现员工当期成果和累积贡献,发掘员工潜能。加强技术、管理等各项标准建设,健全公司财会、质量、成本、营销、安全、环保等各项内部管理制度,推动质量、品牌、财务、营销等精细化管理。
——要构建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外部环境。构建政商交往负面清单,理清交往边界,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营造廉洁从商氛围,严厉禁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行贿受贿、懒政怠政、拒商远商等行为,营造有温度、有边界、有底线的“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要加强外部监管,深化对金融类等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监管,有效规避企业治理问题带来的风险。
杜绝“拉郎配”等违背民营企业意愿的行为发生,严厉打击侵害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保护改制企业及其股东的合法权利。积极做好舆论引导、培训指导和典型示范,增强民营企业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有效化解社会对民营企业实现产权多元化的各种担忧。尤其要注重不同行业、不同发展历程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求,通过专业性和针对性的咨询和指导,有序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机构等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
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需要持续完善政策组合,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和创造力。日前,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人社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发改体改〔2020〕1566号)》,提出了不少务实的新举措,通过多方面发力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使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活力充分迸发,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