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制度逐步建立,行政处罚信息公示和联合惩戒的范围、力度不断扩大,失信企业寸步难行,企业要求建立自我纠错、主动自新的社会鼓励与关爱机制的呼声越来越迫切。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间,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和复工复产需要的矛盾加剧,受限于信用网站的行政处罚记录,不少企业亟须信用修复获取信用贷款、参与招标投标等市场活动来缓解生存危机。
为更好服务于企业发展,进一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发改局围绕企业诉求,针对目前信用修复流程、修复条件不明晰的难题,率先出台《成都市青白江区关于信用网站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工作指引》,从今年6月起对信用网站行政处罚信息创新开展了信用修复工作,深受企业好评。
规范流程
首创信用修复新指引
青白江区发改局主动对接上级发改部门,全面梳理国家、省、市相关规定,严格按照文件要求,率先出台《成都市青白江区关于信用网站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工作指引》。
按照失信行为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行政处罚信息公示网站的不同,分类施策,厘清流程、修复条件和资料清单,形成导向清晰的修复指引,助力企业迅速有效地开展修复申请。
主动提示
开创靠前服务新模式
为提醒企业规避信用风险,尽早消除不良影响,青白江区建立覆盖全区各领域的信用修复提示制度。
按照行政处罚信息公示“谁产生、谁负责”原则,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根据职能职责,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方式主动向符合条件的企业发出修复提示,并指导失信主体完成信用修复。
部门联动
构建协同修复新机制
建立覆盖全区各部门的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群,畅通部门协同沟通渠道。
规范信用修复申请材料,及时传达信用修复相关文件和填报要求,跟进行政处罚信息公示情况。打破相互独立的多环节审核闭环,提前介入,简并审核流程,一次性告知企业修改补充要求。根据不同情况,分类指导各部门办理企业信用修复申请。
跟踪管理
重构修复服务新流程
安排“一对一”专人服务,实行线上材料预审和线下材料提交相结合的工作方式,由具体经办人员与申请企业提前沟通,把关申请材料,实行一套资料、一次提交、一次办结,进一步优化企业办理体验。对信用修复进度实施可追溯、全流程跟踪管理,及时向企业反馈修复进度,为企业提供全方位贴心服务。
多维宣传
激活信用利企新引擎
坚持“问需于企,送政于企”,多途径宣传告知企业信用修复相关政策和修复要件。
紧密结合青白江区高能级创建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充分利用传统媒介和新媒体平台,延伸和扩展宣传覆盖面,形成全景式宣传热潮。《中国经济新闻网》《四川在线》《成都日报》等媒体相继宣传报道了青白江区信用修复工作,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据了解,成都市青白江区发改局开展企业信用修复为失信企业提供了自我纠错、改过自新的机会,有效激发市场主体的守信意愿,重塑诚信形象。自2020年6月实施信用修复提示制度以来,生态环境局、区应急局、区综合执法局等部门累计提示138家企业,目前已完成其中28家企业36条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成都某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青白江出台的信用修复工作指引,帮助企业重新获得了市场发展机会,为企业经营纾困解忧,解了燃眉之急,是企业切实需要的好政策。
下一步,成都市青白江区发改局将联合区级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失信主体重塑信用,重建其与监管部门之间的信任关系。同时,进一步优化企业修复方式,做好企业信用修复指导工作,不断提升企业信用修复效率和水平,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建设。
(本文由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发改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