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季平 兰 云
国家储备林工程,既是保障国家木材安全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设一批高水平木材储备生产基地,保障国内用材。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作为试点,以探索平原农区储备林建设为使命,通过行动,6.5万亩植树工程不仅为这块平原地区绘就了亮丽绿色,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交出了出色“答卷”,也全面激活了林业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和效益,科学多样化的林下复合经济结构,成为平原地区林业现代化建设的样本,得到原国家林业局的高度肯定。
补生态短板
交出美丽“答卷”
邢台市任泽区(原任县)位于华北平原腹地,2020年6月撤县设区。因境内九河汇聚,大陆泽洼地横贯南北,曾是有名的“水乡泽国”,故为任泽区。
这里总人口38万,植树造林面积却达到18.5万亩。林中有城、城中有林,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在仅有8万人口的城区内,建有24座公园。因为绿化成绩突出,先后摘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桂冠。近年来,这个传统平原农业县,认定生态优先这一目标,经过持续奋斗,硬是将一个个不可能的事情变为现实,走出了一条高质量绿色发展的“任泽之路”,向社会提供了平原地区区域造林绿化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2018年,河北省园林城市创建暨公园绿地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此召开,其先进经验赢得了广泛赞誉。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近些年,任泽区委、区政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永恒课题,秉持生态优先补民生短板理念,将造林绿化作为重要生态工程和重大民生实事科学谋划,将绿色发展贯穿全区规划建设管理中, 以改革的思维、创新方式,将“城旁、路旁、河旁、村旁”作为绿化重点区域,突出“生态林绿化保绿量、城区绿化提品位、廊道绿化出形象、环村绿化带产业”,使城乡品位不断提升,让老百姓从中分享到了更多的生态福利。
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为2016年的2倍,达到28.5%,人均公园面积13.5平方米,农田林网绿化、道路绿化率为85%,村庄绿化率达到51.04%;城区绿地率为42.99%、绿化覆盖率为46.98%,两项指标均具全市第一。
走在乡间,沿路、沿河、村旁、街边,绿树环绕、生机盎然,乡村绿化见缝插针般逐年递增。今年在全区8个乡镇造林4000余亩,在81个村开展的街道、庭院、隙地绿化行动,植树达到8.9万棵,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乡村全面振兴交融互动,村村成了美丽乡村。
城区内,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就是公园、游园,集中连片,蔚为壮观。为了补齐城建方面民生短板,为居民创造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环境,任泽区委、区政府宁可牺牲财政收入,也要践行生态优先理念。据了解,城区内的人民公园,原是一处面积650亩的废弃砖窑,因地段优势突出,被列入房地产开发计划,但是区委、区政府毅然放弃近2.8亿元的出让金收益,建成了高标准公园,让绿色福利普惠百姓。
在规划的田间,所到之处是一望无际的一排排国槐、白蜡、银杏、千头椿等树木,林下是蔬菜、中草药、花生、辣椒等高效农作物。任泽区官方数据显示,这里林地面积最多的是国家储备林,其次是经济林。2017 年~2020年,国家储备林总面积达6.53万亩,经济林0.852万亩,几乎遍及全区所有乡村,成方连片的林地有92个片区,其中千亩以上的有14片,最大片区为4800亩,俨然一个大氧吧。这里改善的不仅仅是生态,美丽景色处处可见,人与自然的和谐画面正在逐渐显现。
精准施策
建机制解难题
任泽区3万余公顷的农田集中连片,是农田林网建设的重点区域。随着国家储备林工程项目的陆续实施,2016年该区被列为全国储备林建设试点。
明确了任务,接下来该怎么干?作为农业地区,面对基本农田这条红线,怎样才能交出满意“成绩单”?当时的县委、县政府首要考虑的问题是,大规模造林绿化建设中,如何在保护耕地与植树造林之间实现平衡。
快速形成一揽子措施后,任泽区按照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部署,根据储备林相关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在强劲合力推动下,经过4年努力,有针对性地破解了多项瓶颈制约,有效保护了基本农田,为平原地区探索林业发展积累了有益经验。
实施中,科学谋划、精准部署尤为重要。任泽区将造林绿化围绕“四项结合”做了顶层设计,即与国土空间规划和重点领域清理规范结合,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结合,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结合,与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结合,实现了同步共赢;破解了融资、土地流转、后期管护等多项难题,并高标准完成了6.5万亩植树工程。
首先解决“地从哪里来”这一关键问题。一是将全区的“城旁、路旁、河旁、村旁”空地列为绿化重点。二是根据上级政策制度,采取“征租一次清”方式,对城区道路绿化和周边防护林建设用地,一次性付清征地款,林地由政府统一植树和经营管理。三是政府以“返租”方式,将农民已经流转给大户的部分土地返租回来,统一造林,树权归政府,承包大户负有连带管护责任。政府将土地流转费由每年每亩800元提高至1200元。听说村旁、路边种树还能挣钱,村民们都积极参与,从而有效解决了地的问题。
地的问题解决了,“钱从哪里来”?作为一个财政能力有限的县区,融资难同样是要破解的难题。任泽区充分利用以农发行贷款开展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的政策支持,创新实施“造林+扶贫”模式,通过整合扶贫资金入股方式,撬动农发行贷款,以2500万元扶贫资金撬动农发行11,750万元贷款,建设储备林1.6万多亩,使2084户贫困户每年每户有了1200元的固定分红。这一实实在在的收益吸引了370多个贫困户以土地入股,与承包大户合作建设储备林近4000亩,以每年树木增值10%计算,共计可增收260万元以上。
钱的问题解决后,“树由谁来种、谁来管”?任泽区通过公开招标,确定了专业化林木种植公司负责“种、管、护、营”一体化运营,实现从种到伐专人管护,确保树木种得活、留得住,保证树木成活率和种植效益,彻底解决了“年年种树不见树”的难题。
高效利用土地
生态经济双丰收
在大规模造林绿化中,如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共赢?任泽区委书记李海林表示,任泽区将以储备林建设为载体,根据不同树种特点和生长年限,发展立体复种式林下经济,高效利用土地,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土地增产、农民增收。
怎样才能使储备林土地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为此,任泽区多个部门下足了功夫做调研,在此基础上,结合林下种植的实际需要,将政策要求的行距、株距均为3米改成了行距4米、株距1.6米,每亩由75棵增加到104棵,实行南北行栽植模式。实践证明,这一调整既为林下作物的受光、灌溉、管护、收割预留了空间,又提升了经济效益。
金银花、菊花、板蓝根、蔬菜……这些高效作物的种植,不仅实现了“千金粮万元钱”,还推动了别具特色的林下经济发展,构建起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任泽区依托储备林资源,宜苗则苗、宜药则药、宜养则养,发展林药、林油、林苗、林菜、林禽、林菌等林下种养殖3万余亩,2084户贫困户实现了持续稳定增收,林下复合经济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新渠道。
据统计,2019年全区林下经济总产值约1500万元,参与储备林管理和经营的村民有8000多人,人均年增收1.6万元。预计2020年全区林下经济总产值将突破2000万元。大地园林公司负责人孟建平介绍说,长期在公司打工的村民有数百人,农忙时的临时工更多,公司每年有两三千万元的工资支出。
有村民算了一笔账:一亩地一年种两季,一季小麦、一季玉米,扣除各种成本最多赚上七八百元。如今,土地流转后,腾出手还能多挣钱。一年四季,只要想挣钱,林子里有的是活儿。
根据树木成长规律,4年后储备林便会林下成荫、遮天蔽日。接下来的林下作物怎么种植?结构怎么调整?为解决这一问题,任泽区相关领导多次带队去外地考察学习,找农业专家进行探究。目前,一系列可行性种植方案已初步形成,有待持续探索实施。
是重要使命
也是初心
李海林对持续推进造林绿化和发展林下经济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据他介绍,搞林下复合经营最初的设想是向四个方面要效益。
向生态文明要效益。农村中再种植传统农作物,很难实现大的增收。要实现新的突破,就要把大生态文明基地打开,通过生态修复和生态涵养创造一种新的生产环境,这种新的生产环境可通过国家储备林来实现。
向立体空间要效益。农业生产单一空间只能产生固定财富,所以要向立体空间发展,在同样单位面积中多维度发展。即:顶层是树木,下面是粮草,然后再养殖鸡鸭鹅等家禽,形成三层空间。在同一时期的同一块土地上,同时利用三个空间,向最高含义的复种指数要效益,提高同样面积下的投入产出比。
向生产方式革命要效益。旧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已经不能再重复延续,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让农民加入越来越多的合作组织;提高土地的组织化程度,把土地组织起来,让更多会种田、能提高土地生产质量水平、提高土地亩均效益的人来种植;提高农民、土地、农产品、农村闲散资金四方面的组织化程度,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跟上大生产,改变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通过生产方式变革把小农经济整合起来,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
向结构调整要效益。通过农业、种植业、农业复合经营、农林蛋菜奶、甚至高耗水农业和低耗水农业的结构性调整,使林下复合经营成为特色和品牌,促进提质增效增收。
通过几年的改革探索,任泽区造林绿化和林下立体复合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亚于一次绿色革命,其倡导者李海林对新时期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思考也在不断向纵深发展。为了保证树木成活率,今年4月,任泽区专门成立了创森工作领导小组,精选业务骨干成立专班,做好完善规章制度等工作,实行项目化管理、挂账式督办,全面构建管理责任体系,同时制定《林木采伐管理规定》,组建消防、应急管理、民兵等600多人的管护队伍,形成了县长亲自主抓的高压态势。
为了顺应自然生态的进一步延伸,任泽区聘请同济大学专家团队,结合全区河流及绿化现状,制定出台《生态建设规划》,完成《任泽区绿地系统规划(2019-2035)》修编工作。根据规划,任泽区将打造总长46.5公里、总蓄水量约450万立方米的“四河八湖”水网格局,构建河河相连、河湖相通、水绿交融的生态之城,可复制可推广的平原农区造林绿化样本也将更加完善、更具借鉴意义。
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实践,任泽区改变的不仅仅是生态环境,还为营商环境增加了分值,有力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任泽区厚植绿色底蕴,一片片郁郁葱葱的绿树已经成为一块块吸引投资者的金字招牌。今年2月,总投资33.29亿元的8个科技环保类项目开工建设,涵盖农副产品冷链物流、畜禽养殖产业化、数控机械等多个领域,其中邢台新合作供销集团的投资达到10亿元。这批项目的落地,将进一步完善任泽区的产业生态圈和生态链。
“我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念有着深刻的认识。这些理念对我国的农业发展以及未来农村地区的善治都有着深刻影响。我们从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中总结出一些经验和做法,未来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平原农区储备林建设和林下复合经济发展。”简短的几句话道出了李海林这位基层领导者的初心与决心。
(本文配图除署名外由邢台市任泽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