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0月26日晚,天启6号物联网卫星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随后卫星转入在轨平台及载荷测试阶段,预计两周后即可面向全球提供数据通信服务。
天启6号卫星是天启星座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星座是我国首个投入运营的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是我国物联网的重要新基础设施。天启6号组网后,天启星座在轨业务卫星将达到八颗,共同服务于全球物联网数据业务。
天启星座由38颗卫星组成,计划于2021年底完成部署,全面解决70%以上陆地、全部的海洋及天空中的物联网数据通信覆盖盲区问题,为实现全球万物互联提供必需的网络通信保障,实现“空天地海一体”的卫星物联网生态系统。
天启6号卫星组网运行后,进一步提高了天启星座的全球实时通信服务能力。预计到2020年底,天启星座将实现全球半小时以内时间重访,终端接入服务能力突破千万级,能够满足电力物联网、矿山水文监测、海洋牧场、智能集装箱、生态环境监测、森林防火、绿色矿山和智慧农业等应用场景窄带数据通信需求,大大提升我国全球数据获取能力。
天启星座由北京国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研制及运营。据了解,天启6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是落实青岛西海岸新区与国电高科关于天启卫星物联网产业基地的重要举措。后续包括天启6号卫星在内,天启星座将广泛服务于青岛的智慧海洋、海洋交通物流,海洋安全生产监测、智慧港口、智能集装箱、海洋浮标通信,生态环境监测、森林火灾监测、交通基础设施监测等领域。(赵竹青)
去年中国人工智能专利
申请量超3万件
本报讯 近日,在2020浦江创新论坛成果发布会上发布的《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9年中国共发表人工智能论文2.87万篇,比上年增长12.4%,在人工智能领域各顶级国际会议上的活跃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同期,中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超过3万件,比上年增长52.4%。
该报告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国内外十余家机构编写。
报告指出,从全球看,近五年前100篇人工智能论文高被引论文中,中国产出占21篇,居第二位。在自动机器学习、神经网络可解释性方法、异构融合类脑计算等领域,中国都涌现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
从全国看,北京、江苏、广东、湖北等地2019年人工智能论文发表最为活跃,成为国内人工智能学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广东、北京、江苏、上海在专利申请数量方面领先全国,而广东、江苏、北京、浙江是人工智能专利转移最为活跃的地区。
另外,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已成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三大区域性引擎,人工智能企业总数占全国的83%,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也展现出人工智能发展的区域活力,产业集聚区初显区域引领和协同作用。
此外,中国人工智能学科和专业建设在2019年持续推进,180所高校在2019年获批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北京大学等11所高校新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或研究院。
(张 泉 龚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