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宏伟
□ 于清潍 张 莹
构建高质量营商环境生态圈,既要引凤也要筑巢。在“筑巢”方面,甘肃兰州新区注重绿色发展,不断厚植生态底色,努力打造陇中“河套平原”。
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兰州新区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明确,兰州新区在空间上分为现代农业建设示范区、生态林业建设示范区和核心发展区;重点发展方向中也提出,“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如今,兰州新区这座生态新城越扮越靓。昔日的低丘缓坡,正在被郁郁葱葱的绿色所覆盖。新区人均城市绿地、公园、体育场地面积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生态修复展宏图
不久前的一天,记者驱车直奔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公园。采访组一行四人都是第一次到新区采访,对现代农业公园没有任何印象,内心充满无限好奇。大家一面想象着其中的形象面貌,一面热烈交谈着,甚至争论着,车内气氛十分活跃热烈,60公里的车程40多分钟就到了。
来到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公园,放眼四周,所看到的场景与我们在车上想象的不一样。这里没有一望无际的青纱帐,也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群,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平坦的黄土地,在黄土地的高处立着三块宣传牌,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现代农业公园的宏伟规划蓝图。
兰州新区农林水务局的一名干部一面指着宣传牌,一面向记者介绍现代农业公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说,贫瘠干旱、黄土沟、碎片化的土地是现代农业公园开建前的地貌,后来经过新区农投集团实施生态修复项目,不到两年的时间便造出了万亩良田。
近年来,兰州新区科学治理“山水林田湖草”,完成了造林绿化20万亩、生态修复12万亩,系统性解决干旱、风沙、盐碱、水土流失的做法,为黄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治理、绿色发展探索出了新路径,获评为“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
目前,在兰州新区,千亩中药材育苗、千亩智能温室花卉、万亩设施农业、万亩林果、10万亩特色种植基地,350万头生猪、百万只羊、万头奶牛养殖园,百万头猪羊屠宰、200万吨粮油精深加工、150万吨饲料加工、5万吨冷链物流等现代农业生态种养加循环产业链已经形成。
“明年你们再到这里采访,迎接你们的绝对是一片绿色。”兰州新区现代农业投资集团董事长焦堂国信心满满地说。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时指出:“甘肃光照充足,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结合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兰州新区确定了着重在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上下功夫,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和设施农业。
据介绍,目前兰州新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创新以种养加全产业链生态循环的模式,推进全域现代农业发展。二是创新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打造“陇中平原”。三是创新以全域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带动城乡融合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公园是国内第一个把农业公园融入城市建设的大型农城融合项目。该项目的建成将充分发挥生态屏障效应,极大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周边区域小气候明显好转。
示范园里创奇迹
水培蔬菜生产基地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圣女果茁壮成长,备受市场青睐;玫瑰盛开,姹紫嫣红……看完空旷的田园,记者来到暖棚毗连的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处处都是清新自然的景象。
走进宽敞明亮的大棚内,空气新鲜,没有任何异味,数名工人正在铺设防草布,一条条输水管道纵横交错,一个个蓄水池星罗棋布,一套规划有序的水利网络,为作物正在源源不断地输入活水。
水培蔬菜生产基地郁郁葱葱的生菜,惹人称赞。这种生菜是栽培在离水泥地5公分高的一个方形铁盒子里,里面装满了水和液体肥料,生菜的须根全部泡在盒子里的水肥混合液体里,还有一根输水管与铁盒上面的孔眼相连,及时补充水分和肥料,保证生菜健康生长。大约25天~30天左右,生菜成熟就可以出园上市,然后再栽上新菜苗。初步估算,这种无土栽培的新方法,一年可以收获12茬,一亩地全年收入12万元左右,是一年一茬传统做法的12倍。
“这种地件式灌溉还能促进水肥一体,不用专门进行施肥,所需养料可通过这些管道精准到达每个盆栽中。”焦堂国是行家里手,毕业后一直深耕本专业,他一面陪记者参观,一面详细地介绍这种蔬菜的种植方法和管理技术。他回忆说,农投集团为保障疫情防控期间全区蔬菜正常供应,稳定蔬菜价格,确保城乡居民吃上放心、新鲜的蔬菜,年初就从荷兰引进了水培叶菜等技术和设备。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兰州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水培叶菜生产基地在被成功认证为兰州新区首家供港澳蔬菜生产基地、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后,近日再次传来喜讯,水培叶菜喜获SRS认证机构颁发的全球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证书,标志着农投蔬菜具备了国际竞争能力。
此外,示范园大棚内的圣女果种植和管理颇有吸引力。这里的圣女果,生长期可达一年,主杆最高可达15米,而大棚高度只有5米,于是就把圣女果主杆横过来反复盘绕在根部,留出3米左右长度,沿着吊线在空中生长结果。为方便收摘,工人们就站在特殊的、能沿着轨道左右移动和上下升降的工作车里操作。
据悉,这样先进的栽培方法,一亩地一年能收获8吨左右,收入高达30万元,是传统栽培方法的100倍。
万亩葵花向阳开
这里,曾是黄河上游黄土高原西段的梁峁台塬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
如今,这里已是兰州新区秦川园区绵延万亩的向日葵花海。站在地头,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向日葵,穿着清一色的“绿军装”,戴着金黄色的头盔,整齐地排列在田地里,接受远方客人的检阅和观赏。偌大的葵花盘子像害羞的少女,低着头随风摇曳,芭蕉扇大的葵花叶随风起舞,频频向远方的客人“招手致意”,前来参观的客人高兴地跳了起来,喊了起来,纷纷举起手机拍照,记下了这难忘的壮观场面。
据新区农林水务局工作人员介绍,这片万亩葵花地,是新疆一家民营企业投资种植的,全部是食用葵,都是优良品种,葵杆矮壮,有利于抗击风暴和倒伏、耐寒耐碱,只要保证供水供肥,亩产1500斤没有问题。每亩收入在四五千元,效益比种粮高出四五倍。今年是头一年,土壤还是刚刚平整出来的“生地”,明年变成“熟地”,产量还会增加。
“这样的规模化经营不仅给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给当地农民带来可观的实惠。”工作人员说,两年前,这片葵花地,也像远处的山坡丘陵地一样,地势高低不平,野草丛生,干旱缺水,产量不高,大部分变成了农民的“弃荒地”。今年由新区农投总公司出面,从农民手里流转过来,然后以优惠价租给新疆的民营企业种植向日葵。
随着兰州新区的开发建设,农民把土地流转出去后,多数成为现代农业公园里的工人,可以得到地租和打工双份收入,这正是现代农业带来的实惠。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现在,生活在兰州新区的每一个人都能深切感受到,这里生态环境正在持续向好。这一切,得益于兰州新区对生态环境的持续治理与呵护。
“这里是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是国务院赋予的唯一一个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我常常想,兰州新区要怎样做才不辱使命、不愧于时代和国家赋予我们的战略定位?那就是绿色发展。”兰州市委常委、兰州新区党工委书记杨建忠表示,将紧紧围绕新区改革发展大局,全面履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保护好新区的蓝天、碧水、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