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宏伟
□ 实习记者 安 宁
1.5万名注册专业观众、7.5万平方米展出面积、超2600家报名参展企业、达成意向购销粮食900余万吨、投资推介项目47个……近日,第三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在福州召开,来自全国31个省(市、区)政府代表团、知名院士专家、大型涉粮企业、全国好粮油客商等参会共商粮事。
336个贫困县“免费参展、拎包卖货”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为更好地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持续扩大已脱贫摘帽地区的产品和服务消费,本届交易大会上,第二届全国贫困地区优质特色粮油产品展销会也同步开启。来自22个省(区、市)的336个贫困县近700家合作社和企业参展,数量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同时,71家中央和国家机关单位的113个定点扶贫县开展农副产品产销对接活动。
“这种米好香啊!”在贫困地区消费扶贫展区吉林展位,一锅热腾腾的米饭带着3000公里外的“吉林味道”引得参展观众纷纷驻足。
“我们合作社是第一次参加粮食交易大会,来这里就是想进一步扩大产品影响力,让全国人民知道汪清有好大米好杂粮。”吉林省汪清县达兴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尹孟臣告诉记者,大会开幕后一个小时内,就已经有贵州安顺的客商询价发出采购意向了,这个效果让他意想不到。
记者了解到,本届展销会已达成意向性签约7.17亿元,其中产销合作5.12亿元,项目投资2.05亿元。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务锋表示,举办“全国贫困地区优质特色粮油产品展销会”,开展“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扶贫县产销对接活动”,是为消费扶贫和产业扶贫打通走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是中央和国家机关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作为国家发改委定点帮扶的贫困县之一,吉林省汪清县于今年4月正式退出贫困序列。
摘帽不摘帮扶。当记者与尹孟臣谈及国家发改委食堂一直使用着汪清产品时,尹孟臣激动又骄傲地告诉记者,其中的大米正是从自己这里采购的。“国家发改委食堂,包括下属幼儿园,都会定期采购汪清农产品。现在,国家发改委的长期稳定采购已经占到合作社销售收入的40%,稳定的销售和及时的回款,使资金压力有效缓解。”
投桃报李,合作社也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承接汪清县大兴沟镇5个村屯的大米项目。尹孟臣介绍,每年春天,合作社集体采购种子,等秋收时再以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从农户手中收购粮食,年底还会按照利润进行分红,仅分红一项一年就能让农户每公顷多收入两三千元。对于老弱病残家庭,合作社则承包其土地进行耕种,支付的土地承包费每公顷每年也能有两三千元。
“这次来交易大会有机会互相交流,对我们今后调整种植结构大有裨益,在展会上打开了眼界,看到了许多新鲜、有特色的产品,这些销售意识我们都应该学习。”
“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特点更加突显
每桶大豆油都有自己的“身份证”?在“齐鲁粮油”山东香驰控股集团展区,记者用手机对着展台上的非转基因大豆油瓶身二维码“扫一扫”后,大豆的种植、生长、施肥、收割以及加工、制成的全过程就展现在眼前。
“全溯源体系实现了粮油安全全程可追溯,让消费者吃得放心。”香驰天下五谷品牌参展商杨恩科告诉记者,之所以能实现“一物一码”,还得益于品牌全产业链闭环的特点,从东北百万亩大豆种植基地到山东超市货架,种植到销售全过程都是香驰自己完成。
杨恩科介绍,公司依靠大豆和玉米两条主营业务线,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290亿元,是“中国好粮油”、中国大豆精深加工循环经济标准、中国果葡糖浆标准等国家标准的制定者之一。
优质产品吸引更多关注。“我们已经连续3届参加交易大会了,每次都可以获得不错的宣传效果,刚刚这两个小时就有福建、深圳、辽宁等地的十来家客商洽谈。”杨恩科说,今年来参展的山东厂商不仅有免费展台,还有福利政策,以香驰为例,购买粮油产品,由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给消费者提供赠品,增加了参展观众的购买积极性。
据悉,参会企业达成意向购销粮食900余万吨、投资推介项目47个,收集省际间战略合作、产销衔接、扶贫签约项目70余个。
记者了解到,本届交易大会报名参展企业总数量突破2600家,除了像达兴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这样的小型企业,和香驰控股集团这样“产购储加销”一手包揽的业界知名企业,主食产业化、粮食机械装备、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相关企业也纷纷到会。
同样在“齐鲁粮油”展区, 几个特殊的粮仓引起很多观 众的注意,特殊之处就在于这 些都是货真价实的文物。
“这是2000多年前汉代的 粮仓,高高支起的‘腿’可以防 水防潮,圆柱外形可以增加载 荷力,圆形顶盖可以防雨,现代 的浅圆仓通了电、加了机械化 和智能化设备,但和两千年前 的设计理念还是一脉相承。”
介绍者是山东长江粮油 仓储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长海, 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 华夏粮仓博物馆馆长。为何 一位企业家不忙着赚钱,反而 建“花钱”的博物馆呢?
“我和粮食打了30多年交 道,对粮食有着很深的感情,希 望能用实物记录粮食文化的厚 重历史,展示粮安天下的精神 传承,虽然耗费巨大,但这是一 件非常幸福和有意义的事情。” 杨长海告诉记者,博物馆从 1998年开始筹建,20多年间,共 收集全国2000多件涉粮文物, 从新石器时代的农耕工具到新 中国的粮票,时间跨度长达1万 年,现在博物馆已经成为国家 非国有博物馆和教育部全国 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古为今用,粮食人的情怀 一直都在传承。杨长海发明 了农户科技储粮示范仓,这种 粮仓可以把粮食损耗从8%以 上降到 1%以下,现在已经在 农户中推广了 200 多万套,为 农户节约粮食 1400 多万斤, 增加了约 7000 亩的无形粮 田,相当于“绿色增产”。
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 建设粮油仓储设施、打通粮食 物流通道、完善应急供应体 系、强化粮情监测预警、促进 粮食节约减损……随着“粮安 工程”、科技兴粮的大力实施, 我国储粮设施、储粮技术将得 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