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逄锦华
十九大报告首次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体现了区域发展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当前,区域发展的理论建设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步加深,从基于发展不平衡开始,上升到新时代经济要素背景下的区域协调划分;从区域板块上的沿海经济开放区、内陆的理论,再到西部、东北、中部、东部的区块划分;从城市群建设的理论,到提出港珠澳大湾区、环渤海城市群、大中型城市群、中心城市、特色城镇等规划,构建了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时代区域建设理论。
我国区域发展的区域内平衡性逐步增强。区域建设在新时代的经济发展要求下进行了新的调整,开始以省际区块和区块城市群为联动进行城市协调发展,出现了南京产业带动皖南、广佛交通同城一体化、青岛日照港口联动等区域一体化现象,使得区域竞争变成比较优势的合作,形成更好的区域协调的平衡。而在发展差距的平衡上,通过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经济体的点线链接,共同推动经济增长。
区域发展的跨区域协调性逐步完善。在东、中、西和东北的振兴过程中,区域协调发展的平衡发展政策开始于差别化布局,即东部继续引领,中部崛起到跟进,西部振兴到大开发,东北从老工业基地到扶持冰天雪地的绿色生态发展,都是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新产业和新行业的理解上的更新。从京津冀、长三角、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协同和中原经济区、大湾区等综合性城市集群配合到引领区域公共基础设施标准化,并加快社会资源的区域内流动,四大区域板块间的协调发展,实现了以政策引领、市场共建、文化互溶的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体现了跨区域协调发展的优势。
区域发展的大城市、城市群带动作用显著。国家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的概念随着各区域板块之间城市群经济的发展带动,其作用逐渐形成新的发展力量。重点城市及城市群的发展成为区域一体化中新的主体,并相互影响,使得城市群在治理模式和资源调配上进行区域一体化调整,进而形成制式上的统一,这符合市场经济对于规范化商品的边际成本最低的诉求,也能使城市间融合更加快捷。长三角、大湾区和京津冀的都市圈城市群以及中原、成渝等国家级城市群的逐步成长,对区域内资源的整合能力会愈发加强,突破省界和市域限制,实现区域带动协调区域发展。
区域发展的城乡经济要素联动提升。市场经济将城乡二元化的体制撕裂,将原有的分割状态打通,乡村振兴战略得以推动。农村产业和村镇企业在接入市场经济的商品竞争之中,进行企业化改革和股份化分红,特别是农业实现土地整合和机械化作业,增加单位农作物产量,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建立道路、自来水、燃气、网络村村通等工程,缩小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开放中小城市和部分大城市户籍限制,使劳动力人口和土地要素相匹配,实现城乡在经济发展中的要素联动。
从传统转向现代,从小农经济转型机械化农业,从计划经济转向商品市场经济,我国社会生产制度不断发展变化,而区域建设和地区协调发展是对政府提出的治理模式的新要求。未来,我国将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区域间发展的持续性,带动区域增长极建设、带动周边经济辐射,完善区域内和跨区要素市场整合,推动城镇化的过程,通过高效、协调、可持续的新模式探索,逐步形成社会主义独特优势下的区域共同富裕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