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信之声

“黑名单”管理 让预付卡不再是风险卡

□ 岁正阳

日前,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发布消息,今年上半年,北京市预付式消费治理成效初显,严重失信企业及其主要人员黑名单制度得到完善,累计锁定企业304户、主要人员564名,督促47户企业妥善解决遗留消费纠纷。此外,在预付式消费治理上,北京正在修订预付式消费服务合同行为指引,推动单用途预付卡立法进程,并在教育培训、美容美发等领域探索引入保险机制。

近年来,预付式消费覆盖了很多领域。诚然,预付资金成为会员后,消费者能享受到一定的实惠,但一些商家频频跑路也让预付卡成了风险卡,甚至演变成消费陷阱,给消费者权益埋下了隐患。

面对预付式消费乱象,重拳整治的呼声不绝于耳,相关部门也在积极行动。比如,湖南省市场监管局就在7月底对外披露,针对预付式消费现象普遍、侵害消费者权益多发高发的行业和市场经营主体,在全省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坚决打击携款隐匿、恶意侵权、诈骗等违法行为,依法依规实行联合惩戒和信用约束,做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而北京市场监管局此次呈现的治理答卷中,也看到了“信用约束”的身影。

对此,《检察日报》发表评论表示,建立失信“黑名单”制度,对于治理预付式消费乱象,的确是一项有力举措。

“北京市的做法既符合征信建设的规律,也是一种积极的监管探索,值得其他地方学习借鉴”,《工人日报》发表的评论同样对此“点赞”,文章表示,相关部门将开展预付式消费的严重失信企业及其主要人员拉入黑名单,是用法定职责和征信机制为消费者“排雷”。

东南网发表的评论认为,北京市场监管局将预收费严重失信的企业及其主要人员纳入“黑名单”,至少表明了两个积极意义,一是预付卡管理的主体责任较为明确,已解决了“有人管”的前置条件;二是在管理的手段上更有约束力,通过纳入“黑名单”的实质性惩戒,可以促使相关行为人对行为后果心存敬畏,产生恪守边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随着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对于失信人员的约束效力将会不断增强。将预收费严重失信企业及其主要人员纳入“黑名单”,并促进该制度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为预付式消费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打下了基础,也为后续治理的持续巩固创造了条件,北京正在推动的单用途预付卡立法,着实令人期待。

2020-09-04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9941.htm 1 “黑名单”管理 让预付卡不再是风险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