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炳红 文/图
东方文明区别于西方文明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中国人看问题一直是从整体到个体。人的一生是一个整体,人与家庭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与国家、民族、社会也是一个整体。可以说,整体观是我们处理、解决一切问题的思维方式与方法论。
人生六阶段的教育:胎婴养虚、幼儿养性、少年养正、青年养志、中年养德、老年养福,它们也是一个整体,彼此之间互为转化,互为消长,生生不息。每个阶段的教育都必须为孩子的终身负责,为每个孩子的百年负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本质含义是一个人的教育好了,影响的最少是三代人。古人所说的“30年河东,30年河西”,抑或“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讲的都是近百年的影响。所以人生教育慎于始,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从这个方面来说,小学、初中作为九年基础教育,更应该是一个整体。在整体观的指引下,回归本源,回归朴素,严格依照道德根文化所揭示的生命成长的内在规律,在道德根文化教育理念的内涵中去整体设置课程。
我们把学校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概括为:在整体育人观的统领下,进行“大德育、大语文、大艺术、大数学、大健康”五位一体的德慧智课程体系的建构。
大德育,从“根文化”的源头汲取智慧
大德育观就是指全过程、全方位、多维度的把整个人类群体当作一个人来进行教育。大德育观,不是靠一门课程去完成,而是靠活动育人、课程育人、更靠环境育人,也靠家庭环境、学校联合育人。
大德育观,实际上就是全人教育观,把人的生命分为性和命,这两个方面进行重视,进行同步配合,这就是大文化、大德育。
我们要清楚大德育的内涵、目标、内容、形式、手段、措施等等。
第一,大德育观要贯穿整个小学和初中,要高度重视德育的内涵、目标、内容、手段、措施等,通过活动育人、课程育人、环境育人,达到德育成效,用适当的德育评价整体归一,归到主线上来。那么如果我们能够持之以恒地实施这种教育,它就会成为大德育的载体。
第二,大德育是一种始终把德作为统帅,慧、智、体、美、劳并举,全方位、浸泡式的育人模式。我们要充分发挥德慧智教育这个模式的潜力和优势,按照德慧智的理念和方法,推动大德育的发展,从而形成我们学校的育人模式,以至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重视德育,让更多的人受我们大德育的影响成长起来。
第三,大德育要引导学生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礼的倡导者,孔子对人与人的关系有这样的描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兄弟有爱,夫妻有敬,朋友有信,君君臣臣,父慈子孝。”其人伦关系问题概述起来就是温、良、恭、俭、让。礼是我们当今社会的法律、规矩。孔子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得很好,有五伦关系去处理,但是还不够,所以大德育一定要引导学生,不仅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还要处理好自己与自己、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四,大德育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是前文提及的人生六阶段的教育,这方面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概述起来,这四个方面形成大德育的系统,形成家校、家家、社会,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其身份地位都要转换成学生的一种行为标准。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孩子们在这种浸泡式的九年一贯制教育中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明日栋梁。
大语文,教育要符合中华文化特点
大语文观是我这么多年研究的重点,自从从事教育以来,我便开始对其进行不断地更新改革。在20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亲身经历着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并不断的对其进行思考、研究、观察、探索,超越自己,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
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是文史哲不分的,是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教育。孔子曾经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中国的传统道德教育是把人培养成“明书理、明地理、明命理、明医理”的全面型人才,而明事理则是作为培养人的基本要求。古代读书人讲求“不为良相,就为良医”,这种抱负是建立在良好的语文教育基础上的。这也是道统教育的核心。
传统的语文怎么教?“童蒙养正,圣功也。”中国一直以来教育男子在八岁之前,女子在七岁之前完成识字、生活常识、待人接物等做人的基本原则。随后是按照学习次第对四书进行研习,即《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当然这个次第是在儒家主导下的。16世纪之后的教育,也就是从元、明、清这几个朝代,基本上都沿袭了这种教育模式。
这就是传统的大语文,其中包含了文字学、训诂学。文字学研究文理基因,从修身明德层面赋予文字以天人合一的真理。过去“小学终、至四书”,实际上就是要完成对文字学与训诂学的学习,否则没办法理解学习“四书”。
1912年,蔡元培作为教育总长,废除了中华民族的读经教育,国人教育开始逐步进入西方文明、文化指导下的课程改革,直到今天已经100余年了。这100多年里,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学文化素养渐呈下降趋势,这也是当今社会没能出现更多大师的重要原因。
在我们整个德慧智学校的课程改革中,大语文教育将成为重头戏。用大语文素养来完成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用大语文素养来承载核心素养的落实,这就是我们的大语文观。
我们要牢牢树立大语文观,打破学科壁垒,涵盖语文、历史、道法、国学经典、哲学等学科,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开辟出一条守正出新的课改之路。
大艺术,保护和培育孩子的慧性
大艺术教育,即画书琴棋舞,概述为传统中国教育的养分型教育。它既能谋生立命,又是性命双修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我们要把画书琴棋舞贯穿于整个九年教育中,在少年养正阶段让孩子具备艺术的涵养、艺术的素养,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艺术教育的本质,就是右脑教育,也就是直觉、灵感、想象力、创造力的教育。人的图文思维、童话思维、神话思维都来自于右脑,要靠艺术教育来滋养和保障。这也是中华道德根文化和德慧智教育所揭示的生命真相。
左右脑的关系要搞清楚,左脑是知识教育、语言教育、逻辑教育。但如果说丢掉了右脑的保护和开发,我们就不是真正的德慧智教育。除了经典诵读、图文九宫等德慧智的特色课程外,如果没有把艺术教育融入德慧智教育中,我们的教育就是不完整的、有缺失的。
艺术教育有最佳敏感期。我们知道整个小学到初中,恰好处在少年养正的阶段,这个阶段,实际上是在失去了幼儿教育的阶段之后,一个最为重要的补救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小学教育十分重要。而小学教育重中之重的阶段又在于一、二、三年级。也就是说孩子在完全落入后天之前,如果不重视艺术教育,这个孩子和艺术也就彻底失之交臂,再也不可能对艺术产生兴趣,也不可能有时间去练、去学、去扎根,这是我多年实践研究的结果。
美术、音乐、舞蹈、乐器,还有书法,它们共同构成了大艺术。这些艺术不仅是学以致用的技能,更是孩子们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必须抓紧一到三年级这个关键期,去完成艺术教育的植入,为将来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一个人有了艺术的素养,他的人生就会更加多彩,他的阅历就会更加丰富,他的思想就会更加细腻。这样的孩子,他的创造力、想象力、灵感,一定是其他只会考试的孩子所不具备的,这就是他的优势。这就是大艺术观。
大健康,做到有良知、有底线、有温度、有广度、有深度
我们今天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来讲我们学校的健康教育;站在道德根文化整体观的背景下来讲健康教育;在21世纪的今天,中医药文明重回中国人的信仰的背景下来讲健康教育;更是站在双百目标即将实现的背景下来讲健康教育。
在中国的道德根文化中,健康和教育是社会育人的两大范畴。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大健康观的定位和实施,就显得非常重要。从中国传统的健康养生观出发,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不良情志不易由内而外的生发,从而具有正确而积极向上的心态,身体的健康即孩子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气血津液得养,全身经络通畅,筋骨有力,朝气蓬勃。
健康的维护存在有为而治和无为而治两种方式。两种方式的有机结合都会对心理的健康和身体的健康起到保障作用,使得健康的实效性大大加强。
对筋骨力道、肺活量、身体灵活性等的训练,一般而言从西方理论学科的角度阐发并进行动作的编排,属于有为而治的训练方式。有为而治意即动作可观、效果可显,能够很直接认识到运动的程度、频率与作用效果内在的生理原理。
对气血津液的调整、经络穴位的疏通、意识归正等有作用的训练方式,一般而言从中国传统医学理论的角度阐发并进行动作的编排和意识行为的养成,属于无为而治的方式。因此从中医藏象学说中可以了解到道德能量与心身健康的内在联系。
(作者系古交市德慧智教育文化学校总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