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长制”的推行,总体上是要解决产业链发展中的规划制定、产业措施优化以及产业重点项目和企业面临的问题,形成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落实到每一个产业链中,就是要求绘制一张产业链发展的“全景图”、制定一张产业链推进的“任务表”,围绕蓝图绘到底、盯着任务干到底。
□ 本报记者 华 铭 张海帝
作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成效显著的城市之一,安徽合肥市被授予全国唯一“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称号,先后被工信部列为全国9大集成电路集聚发展基地之一、被国家发改委列为14个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发展城市之一,集成电路产业也同时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前不久,合肥市围绕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正式启动重点产业链“链长制”,把稳产业链发展方向,因链施策,做大做强产业链条。
推行重点产业链“链长制”
“合肥集聚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企业253家,产业规模快速壮大,集聚效应持续放大,成为全国少数几个拥有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设备材料全产业链的城市之一。”合肥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2019年企业数量和产值分别是2013年的约20倍和15倍,长鑫存储、合肥兆芯、晶合集成等一批龙头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引领者,部分产品的性能及指标已达到国际主流水平,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发展环境日臻完善。
在去除产业“短板”方面,合肥市梳理优势,正视差距,坚持制度先行,推行“链长制”,努力让产业链取得实效。“链长制”是合肥市委市政府印发的“123+10”行动方案中明确的重点产业链链长调度机制,由市领导重点关注、调度、服务相关产业,在“育新机、开新局”中赢得先机,实现新一轮大发展。
行动方案明确了“链长”的主要任务: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链发展思路,理清产业链发展的具体需求,提出支持产业链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建设产业链创新型企业库,协调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常态化服务机制等。
“既研究产业链发展机遇、存在问题,明确下一步的战略部署和有效举措,同时也具体到产业链上重大项目和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需求,要求相关单位第一时间拿出‘问题清单’,对照清单将问题一一落实解决。”合肥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链长制”的推行,总体上是要解决产业链发展中的规划制定、产业措施优化以及产业重点项目和企业面临的问题,形成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落实到每一个产业链中,就是要求绘制一张产业链发展的“全景图”、制定一张产业链推进的“任务表”,围绕蓝图绘到底、盯着任务干到底。
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
产业发展需要优秀的人才支撑。今年7月,合肥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分别审议通过了《合肥市加快集成电路产业人才队伍发展的若干政策》。未来3年,合肥市计划引进集成电路产业高层次人才630人。7月中旬起,从市外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的,最高奖补企业50万元。
按照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高层次人才分类标准,今后,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高层次人才分为五类,其中国内外顶尖人才为A类,国家级领军人才为B类,省级领军人才为C类,市级领军人才为D类,高级人才为E类。
合肥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经过多年培育,集成电路产业已经成为合肥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大批集成电路企业异军突起,为国家相关领域的发展解决了“卡脖子”工程难题。目前,全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缺口较大,各地都在加大力度引进人才。此次,合肥市敲定集成电路产业人才衡量标准,出台专项激励政策非常及时。
要引进高层次人才,地方的教育、医疗等配套要跟上。值得关注的是,以后集成电路企业人才符合合肥市新引进人才租房补贴发放标准的,享受补贴年限将由3年延长为5年,同时可不受落户条件限制。
据了解,对当前合肥市实施的部分不适用于集成电路产业人才评价标准的重点人才项目,合肥市将安排一定指标给予集成电路产业单独评选。部分不适用于集成电路产业人才评审要求的职称评审,可由市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中心开通绿色通道,单独组织专家考核评议,通过绿色通道考核评议取得的职称与通过社会化评审取得的职称具有同等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