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立峰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固定资产投资也受到了极为明显的冲击,直接的影响是全国许多地区的投资活动停滞,投资完成额大幅度下降。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国家有序推动复工复产,各种政策持续发挥积极效果,投资活动逐步恢复生机与活力。
政策措施积极有为
投资活力恢复迅速
加强疫情防控和项目复工。疫情发生以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各地方和各部门积极开展稳投资各项工作,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有序推动项目开复工。各级政府依托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加强投资项目在线审批服务,保障项目前期工作顺利开展。国家发改委重点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支持湖北抗击新冠肺炎专科医院建设和医疗设备购置。
加快建设项目规划和实施。上半年,国家发改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54个,总投资4944亿元,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能源、高新技术等行业,各省区市政府也密集推出庞大投资计划。
推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积极推动搬迁安置区统筹防控和复工,以工代赈资金重点投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和湖北等受疫情影响较重地区,通过实施以工代赈,吸纳30万受疫情影响滞留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参与工程建设,实现就业增收。
积极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部署。修订完善有利于新兴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准入规则,加快推动5G网络部署,促进光纤宽带网络的优化升级,超前部署创新基础设施。
做好稳外资各项工作。出台2020年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制造业、农业领域开放水平,继续在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更好发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潜力。继续抓好重大外资项目落地,推动重点省市建立健全地方层面的重大外资项目专班机制,全面提升外资项目服务水平。相关投资政策密度大、精准度高、执行力强、见效快,为投资迅速从谷底走出奠定了坚实基础。
投资从谷底恢复速度较快。随着疫情防控向好态势持续巩固,投资项目新开工和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快,投资恢复态势逐步显现。
高新技术领域投资抗跌性较强。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实现增长4.5%和0.4%。一些高技术行业投资增长更快,医药制造、计算机和通信设备投资分别增长13.6%和9.4%。
基础设施投资反弹力度较大。受地方债和国家预算内资金投放力度迅速加大的影响,基础设施投资降幅逐月减小。各地区投资均在逐步回暖之中。上半年,除湖北以外,其他省区投资降幅均逐步减小。与此同时,浙江、上海、湖南、海南、江西等省区开始有所增长。
外部环境变化加剧
投资面临重要机遇
全年投资面临异常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有利因素和难得机遇。我国针对疫情采取的主动应对措施及取得的积极成果将会给下半年的投资发展带来希望。
中国成为投资避风港。目前,中国抗击疫情成效显著,国内只有零星的新增病例,经济稳定恢复,正努力保持国际供应链不断。中国有效控制疫情,展现出强大执行力,证明中国可以很好地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提供稳定和安全的保障。外企对中国市场更有信心,不但没有撤离计划,反而加大了对华投资。
疫情催生大量投资机会。疫情在我国的生物医药、公共卫生、人工智能、5G网络、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等领域催生了大量的市场需求和投资机遇,带来了远程、无人、在线等方面的巨大市场需求,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给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投资带来了新希望。
政府投资保持较高强度。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将安排6000亿元,比去年多224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00亿元,增加16,000亿元;新增抗疫特别国债10,000亿元。整个财政投资合计超过了5万亿元,新增2万多亿元。各级政府都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政府投资扩张将发挥杠杆作用,有效带动社会投资的跟进。
强大国内市场支撑投资扩张。我国今年就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零售市场。我国的消费结构已经进入快速升级阶段,城乡消费升级将形成多个波次、梯度持续向前推进,带来市场需求扩张的持久动力。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对投资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区域协调战略拓展发展新空间。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向纵深演进,推动区域发展格局不断优化,形成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战略支撑,打造出发展强劲的新活跃增长极,增强了投资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形成了协同发展、多点支撑的投资发展新格局。
加快改革形成强大投资动力。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分别发布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和《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上述改革措施的出台将进一步破除投资健康发展的体制障碍,为各类投资主体提供更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创新生态环境,进一步提高投资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聚焦调结构补短板强弱项
重点领域投资多点支撑
投资成为经济重要支撑力量。今年以来,虽然投资仍未回到往年的正常水平,但是,逐月恢复的态势已经形成。按照已有趋势判断,三季度投资即可结束下降局面,重新实现增长,全年投资增速可能只略低于上年水平。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短期需求因素,投资具有见效快、拉动作用强的特点,在消费和出口需求明显收缩的情况下,投资将在今年我国经济增长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总体来看,如果疫情不出现大的反复,国内经济秩序保持稳定,政府投入保持积极有效,体制和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全年投资完全有望取得更好成绩,为经济增长的加速恢复作出积极贡献。
重点领域投资形成多点支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经济能够稳住已经很不容易,不会为了应对危机走铺摊子、粗放增长的老路。因此,投资不是一味扩张规模,而是要促进有效投资增长,实现调结构、补短板、强弱项。加大公共卫生防疫投入成为重中之重,各地普遍增加了这方面的投入力度,今年新增疫情防控等公共卫生项目投资将明显增加。新型基础设施迎来投资高峰期,有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带动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优化生产和服务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成效,投资将更加密集向城市群和都市圈,特别是向核心城市集中,用于加强基础设施、产业、生态、民生的协同共建。同时,也将更多用于提升县城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吸引产业、人才、要素向县城和中小城市集聚。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