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 创
8月3日,《解放日报》头版发表文章《上海“互联网产业带”加速形成》。文章分析表示,上海的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已经成为细分市场标杆,一条“黄金产业带”集聚了全市行业80%以上的产值。
文章表示,在今年疫情的“危与机”中,上海互联网产业实现了良好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拼多多成为今年上半年“最能涨”的企业,而B站、达达、携程等位于上海的企业,也均守正出奇,引发业界瞩目。除此之外,小红书、喜马拉雅、叮咚买菜等在线新经济的上海互联网“后浪”们,个个逆势上扬。这些在各自细分领域中风生水起的互联网企业,在上海地图上形成了一条以中环为轴的“黄金产业腰带”,反映了上海互联网经济能级提升、集聚发展的新趋势。
引导不主导
推动不拉动
文章分析表示,上海头部互联网企业主要集中在生活服务、金融信息服务以及网络游戏等领域,并形成了一定的地域集聚。
上海占据了全国40%的网络游戏市场,60%的金融信息服务市场,70%的O2O生活服务市场,具备业态最为完善的数字内容产业链。浦东张江、徐汇、长宁、杨浦等区域形成的互联网产业带,占据了上海互联网行业80%以上的产值。在区位优势的基础上,上海通过强有力的政策加持,为在线新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业内常说,互联网企业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它们的聚集和成功崛起都至关重要。这个环境包括人群密集、人才荟萃、政府支持等若干重要条件,而杨浦、长宁、徐汇和张江等区域确实具有这些方面的明显优势。所以,如今互联网企业在上海形成天然的“C形聚集”,持续挺进全国互联网经济的“C位”,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近,上海又推出“在线新经济”三年行动方案,对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生鲜电商、远程办公等行业,无疑再添一把火。
专家表示,纵观互联网企业这条黄金产业带的崛起,除了其区位优势和政策支持以外,良好的市场化氛围也是重要因素。在未来的互联网领域发展进程中,各级政府依然要站对位置,把握尺度,要“引导”而不必“主导”,要“推动”而不要“拉动”,始终让市场需求引领着各个行业转型发展。
成为最佳
“试验田、引领者”
随着互联网发展从四大门户和“BAT”主导的前两个时代,跨入第三时代,上海正迎来全新机遇。其实,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上海一度领风气之先。虽然缺乏“BAT”,但在历年“独角兽”榜单中,上海互联网创业企业数量一直位居前列。尤其是最近几年,上海新生代互联网经济厚积薄发,到了半程发力之时,快速主导了细分市场,带动上海互联网产业增速领先全国。据工信部数据,2019年上海互联网相关业务收入增速达38.7%,居全国第一。
从产业现状看,互联网仍是上海当下和未来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特别是疫情催生的“在线新经济”,推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更趋深度融合,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产业转型新赛道。
数据显示,目前上海持证互联网企业有1966家,数量居全国第三,产值约为2890亿元,仅次于广东。尤其是在细分领域龙头众多,20家头部企业入围“中国互联网百强”,数量仅次于北京。
在上海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秘书长陆雷看来,在互联网发展进入“下半场”之时,上海能站上“新风口”,除了对互联网产业持之以恒的决心外,还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上海有着2400万极具消费能力的人群,市场潜力巨大,而且上海消费者勇于尝试新鲜事物。这些都为信息消费新业态的创新提供了良好土壤。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上海还是全国合同履约率最高的城市,讲诚信、守信用。几方因素叠加,让上海成为整个互联网生活业态的大“试验田”。“上海消费者是很挑剔的,一个商业模式,如果在上海能够获得成功,就有机会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广。”陆雷分析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