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七三处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是四川局位置最偏、条件最苦、交通最差、摊子最大、职工平均年龄最高的单位。多年来,四七三处一代又一代储备人扎根深山、不辱使命,不管在什么时期,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困苦,从不曾动摇和退却。面对爆炸危险品专项任务全国单库第一这场大考,我们义无反顾担当克难,交出了合格答卷。
党建引领
烧旺“熔炉”提战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我们坚信,不管专项任务有多难,只要有坚强的党组织把关定向、引领前行,就一定能完成。
坚持一级组织就是一个堡垒。在专项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处党委领导核心作用,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党委会开在作业现场、党支部活动搬到库区库房,用张务锋局长“事关重大、非比寻常、首战首考”的要求把关定向,用“我是共产党员,急难险重应当怎么做”的灵魂之问鞭策激励,确保了队伍斗志昂扬,战斗力不断增强,成为打赢专项硬仗的“主心骨”和“定盘星”。
做到每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白花镇是革命烈士赵一曼的故乡,我们继承先烈遗志、传承革命精神、激励担当作为,确保在关键时刻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在专项工作中,广大党员纷纷戴党徽、亮身份,喊出了“向我看齐,跟我上!”特别是在物资装卸、拆码垛等重体力劳动中,广大党员坚定信心、冲锋在前,不叫苦、不怕累,打主力、挑重担,成为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发动机”和“加速器”。
发挥榜样作用有力引领带动。在四七三处,一些看似普通的人,却有着不平凡的人生故事。对越自卫反击战“一等战斗功臣”廖德和,转业到四七三处后从来不表功名,坚守平凡岗位甘做螺丝钉。
创新驱动
群策群力“答好卷”
四七三处职工平均年龄50岁,需要连续作战9个月,如何啃下专项任务这块硬骨头、打赢这场持久战?唯有知难不畏难、敢干不蛮干,大胆创新、敢闯新路,才能不辱使命。
技术创新转方式。物资装卸、搬运是专项任务的难中之难、最大短板。为攻克这块“短板”,我们自力更生、成立专班,经过反复琢磨、多次试验,研制气动码垛机实现“机械化”,运用制作袋装托盘、加装手推车万向轮等“土办法”,让装卸作业人数从6人降至2人、搬运次数由6次降为2次、作业强度降低了50%,颠覆了以往“人海战术”的作业方式,降低了安全风险、提升了作业效率,促进了作业流程和方案不断完善。
机制创新“一盘棋”。四七三处铁路专用线与库区最远距离达26公里、途径场镇路口多达12个,如何保证运输途中物资“万万无一失”,是专项任务的重中之重。我们坚持内外兼修、多方协同,创新“三个机制”,即“一条线”纵向指挥机制,确保政令畅通、闻令而动;“一张表”横向联动机制,一方行动、各方联动;“一盘棋”储军地协同机制,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织起一张贯通作业“前中后”、覆盖作业“点线面”的全时、全民、全域安全网,筑牢专项任务安全屏障。
管控创新防差错。我们牢记“细节决定成败”,严格落实“一库一批一方案”要求,坚持“精细作业、精准施策”,将准备工作、作业实战和事后总结相贯通,班前教育、人员摸排、设备装备检查和作业过程监控齐推进,编制细化6方案8预案8规程7表5图,执行“严细实”标准,常态化抓好隐患整改、资料审核、抽样检验、装卸监管、垛型稳固等环节工作,确保了专项物资进出质清量准、万无一失。
以人为本
千方百计暖人心
去年专项作业开始后,由于经济困难,干部职工每天干着12小时的体力活,吃着“一荤一素”粗糙饭菜;进入8月“三伏”天,又不得不在50多度高温车皮内作业,大家挥汗如雨,党委一班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决不能让大家吃苦又吃亏、受累又挨饿!”党委一班人在站台安装伸缩式遮阳棚,加装喷淋系统和防爆电扇,还为全体职工购买意外保险,改善工作餐,尽最大可能把组织关怀送到每个干部职工的身上。全体干部职工在专项任务中,全员参战、全力以赴,形成了打不垮、压不弯、攻不破的“铜墙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