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7月15日撤销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项目(小学组)一等奖奖项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7月16日通报,决定撤销其全国大赛三等奖奖项,收回奖牌和证书。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秘书处最新发布“关于撤销《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奖项的通报”称,根据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竞赛组委会核查结果,该项目违反了竞赛规则中“项目研究报告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规定。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组织专家组对云南省竞赛组委会提供的材料进行了复核,根据大赛规则,决定撤销该项目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收回奖牌和证书。
7月20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竞赛主办单位自查复核,同时规定竞赛奖项均不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加分依据。
舆论声音
央视网:从近期不断翻车的事件来看,群众眼里不揉沙子,公众智商不容挑战。这些造假、炒作可以骗一时、一人,却难以瞒永久、骗公众。此外,监管部门也应该及时跟进,而且要做好预防工作,坚决杜绝利用“神童”幌子行骗的商业行为,而绝不能等到舆论发现问题、指出问题后再作出回应,那样的话,就太被动了。
环京津新闻网:复核的目的在于正本清源,遏制竞赛不正之风,如果检查复核最终沦为一种走过场,显然与这次督查的初衷南辕北辙。由专家组成的评审复核,他们会认真评估每一篇论文和项目,从而做出科学结论,这种复核才会真实可信。第三方介入是确保中小学竞赛复核公平的前置条件,不能让组织者“自圆其说”。
吉林广播网:从本质上说,学生“比赛造假”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比赛获奖能够获得各种直接利益。从小学到中学再到高中,比赛多如牛毛,这其中,有许多比赛都与各种利益挂钩。当公开、公平、公正被虚置,“比赛造假”就难以遏制,尤其是能够获得中高考加分的比赛,更是造假的“重灾区”。
《南方日报》:显而易见,通知是针对近期曝光的一系列中小学生竞赛乱象的回应。掀开“神童”面纱,暴露在公众视野的是一连串违规操作:家长代劳,评审失控,主办单位变相收费,教育部门监管缺位,其中潜藏的学术不端、违反师德、利益输送等诸多问题,仍有待逐一核查处理。
本刊点评
(本栏目由本报记者何玲编辑整理)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近日不断爆出疑似作弊风波,继云南昆明六年级学生研究结直肠癌获全国奖项被收回并取消后,又相继曝光两起疑似竞赛造假的新闻:一则是武汉有两名小学生合作研究茶多酚抗肿瘤获全国大奖,当中涉及不少解剖实验过程,令人质疑研究的原创性,目前正在调查核实中;另一则是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连获三年青创赛奖的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学生段某严一获奖成果与西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段书凯一专利高度相似,对此西南大学回应,此事正在调查中。
接二连三的中小学生竞赛造假的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热议与质疑,也让一系列问题置于公众讨论:中小学生竞赛为什么要造假?造假暴露了什么问题?如何维护竞赛的公平与公正性?
全国性中小学生竞赛获奖证书仍然具有很高的含金量。虽然高校自主招生停止了,中考、高考竞赛加分废除了,但并不等于省市、全国性中小学生竞赛获奖证书就彻底沦为一张废纸。相反,全国性中小学生竞赛获奖证书仍然具有很高的含金量,在升学中发挥着直接或间接作用。目前,中考已经进入自主招生时代,很多地方高中学校招生实行自主招生,既看考生的中考成绩,还看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而且,各地正在推动中考改革,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综合能力评价纳入中考,成为中考升学的衡量标准之一。其中,全国性中小学生竞赛获奖证书在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综合能力评价中的含金量和比重非常高,属于名副其实的加分项甚至是敲门砖。
竞赛组织过程中的管理“漏洞”损害了中小学生竞赛的公信力。从上述曝光的案例来看,大多是一些有权势或从事科研工作的家长对通过“拼爹”造假方式帮子女获得竞赛奖项。反观这些造假的做法,暴露出了竞赛组织的管理“漏洞”。“近期个别竞赛组织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评审不严格、涉嫌家长代劳等,造成了不良影响。”通知要求,在复核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评审办法、评审标准,健全异议处理机制、监督机制等,对申请参评的竞赛项目严格把关,特别是加强资格能力审查,实施全程跟踪,坚决避免参赛项目明显不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现象的发生,坚决防止由家长或其他人代劳等参赛造假行为。
从根本上治理和遏制中小学生竞赛造假需让竞赛回归“初衷”。竞赛制度设立的初衷是打破招生录取唯分数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爱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家长要正确认识竞赛的目的,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和学习能力。在日常学习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对某一领域的学习;在竞赛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能过度参与竞赛,帮助孩子拿高分。二是竞赛组委会要让竞赛公开公正透明。严把素质教育导向,严控竞赛数量,严审参评资质,严禁竞赛违规收费。及时公布竞赛名单,接受社会监督。三是相关部门要确保赛事成绩与招生脱钩。依照通知的规定,任何竞赛奖项均不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加分依据。同时,对于竞赛结果,引入第三方介入复核,以保障复核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