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兰 云
迁西是中国板栗之乡,是河北省的纯山区县。多年来,迁西县十分重视板栗标准化生产,环境佳、品质优、市场广、品牌响、链条长、效益好,板栗产业逐渐走上了产业化良性循环轨道,逐渐成为该县的特色经济。2019年,迁西板栗产业产值超24亿元。截至目前,该县有栗树5000多万棵,按全县41.2万人口计算,人均栗树达百棵以上。
人均栗树百棵以上
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从1993年起,迁西县创造性提出了“山顶青松戴帽、山间板栗缠腰、山脚瓜果梨桃”的“围山转”人工造林模式,大大提高了板栗产量。由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围山转”工程造林模式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在全国推广并获唐山市科技兴市市长特别奖一等奖。
栗树是种上了,可是如果不加管理,见效很慢。为了让农民早日收效,果树专家们走村入户,讲解人工嫁接新技术,从磨刀子到插码子再到绑码子,科学化管理下来,两三年就结了果。
为了激发群众种植板栗积极性,该县及时制定政策,把种植栗树作为全县治穷致富的翻身仗进行动员部署。当群众尝到甜头后,便开始抢着承包过去没人瞧得上的荒山野坡种栗树,如今,人均栗树达百棵以上。
“迁西板栗”走出国门
为了更加科学有序发展,迁西县不断健全“板栗龙头企业+板栗专业合作社+板栗基地+栗农”组织体系。目前,全县已建成万亩板栗标准示范园区3个、千亩板栗标准示范园区20个、板栗专业村320个,从事板栗种植20万人。
“合作社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和有机肥料,板栗收购价格比附近每斤还高出2元,一年能增收2万多元。”喜峰口板栗专业合作社社员刘国红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据介绍,该合作社成立于2006年,共辐射带动农户3万余人。
迁西县板栗产业化办公室主任张成山对于板栗产业发展格外熟悉,据他介绍,目前,“迁西板栗”系列产品已打入200多个国内城市,建立1000多家直销店、连锁店,建成全国统一标准规范的“迁西板栗栗蘑直营店”79家,形成了年销售4万吨的稳定内销网络。同时,系列产品已打入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美国、法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年外销鲜板栗1万吨、板栗仁1万吨、深加工板栗产品1.5万吨。
栗树浑身都是宝。迁西县板栗研发中心引导合作社、龙头企业研发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在板栗(栗蘑)深加工方面,除传统的糖炒板栗外,迁西县还开发出了小包装板栗仁、冷冻保鲜板栗仁、板栗罐头、栗粉、栗糕、板栗月饼等初级加工产品20余种,以及板栗露饮料、板栗粥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近3年来,迁西县累计投入科研专项资金1000多万元,研发出板栗保健酒、栗花面膜、栗蓬茶等科技含量较高的延伸产品,推动了板栗剩余物循环利用、全值利用。
打造特色农业强县
小板栗闯世界的路越来越宽广。近年来,迁西县借助举办中国迁西栗花节、板栗节和参加中国农产品博览会等一系列活动,使“迁西板栗”品牌在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扩大,2017年被评为“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在迁西,板栗早已超越了食用功能,而成为一种文化,不仅能吃,还能住、能玩、能制作伴手礼品,在勤劳智慧的迁西人手中,板栗的产业链条还在不断延伸。
在“中国板栗第一村”迁西汉儿庄乡杨家峪村,郁郁葱葱的栗树间,12幢树屋掩映其中,住在百年栗树上,伸手可摘栗花,夜晚可观星辰;在树下走一走独一无二的“栗子路”,品一品香气四溢的以栗子、栗蘑为原料的农家美食,体验“以栗为食、择树建屋”的“有巢氏生活”。这里,就是被很多有着乡村情怀和田园梦想的人喜欢的“归巢部落”。
以板栗产业为核心,打造全国特色农业和休闲农业知名强县,是迁西县在板栗产业发展上提出的新目标。今年,县委、县政府又出台了《迁西板栗产业集群示范建设方案》,进一步巩固迁西作为全国板栗产业的优质板栗生产中心、加工仓储中心、技术研发推广中心、文化引领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地位。预计到2025年,迁西将实现板栗常年产量10万吨、板栗产业综合产值30亿元、人均板栗年纯收入5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