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视野

揭开区域数字鸿沟发展脉络

□ 薛伟贤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互联网商业化使得信息技术爆炸式增长。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加速国际互联网普及的国家战略,并把国际互联网普及视为21世纪强化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信息技术出现的早期,人们乐观地预期信息技术将意味着实现平等、公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然而,实践证明,这种理想化预期并没有摆脱乌托邦式构想的窠臼。区域数字鸿沟问题就表现出了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在不同国家、地区间不均衡的事实,区域数字鸿沟的存在和不断扩大,必然会产生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马太效应”,导致一部分人群被边缘化、外围化,处于孤立状态。因此,区域数字鸿沟的本质是什么,以及它到底有多大,已成为全球范围内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西安理工大学薛伟贤教授及其研究团队,近年来围绕区域数字鸿沟的定义、测度、弥合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其最新研究成果《区域数字鸿沟:定义与测度》已由科学出版社于2019年12月出版。该书摒弃数字鸿沟是单纯技术问题的思想,认为其背后具有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内涵,并把它定义为是包含信息资源拥有差距、经济发展不平衡、知识获取与利用差异及阶层分化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研究团队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系统工程与信息学等学科知识,从数字鸿沟的表现、本质、效应及形成机理开始,运用定量的分析方法和发展的眼光进行研究,以便揭开区域数字鸿沟的发展脉络。

(1)对区域数字鸿沟进行多视角的理论分析。从信息接入、信息应用及信息化建设环境三个层面探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以及我国各省区间的数字鸿沟表现,以明晰数字鸿沟这一现象到底表现如何;基于Straubhaar等人提出的“技术—倾向”“技术—场”“技术—资本”概念,对数字鸿沟的本质进行研究,以便揭示数字鸿沟是什么;运用拓扑学理论和拓扑动力系统理论分析数字鸿沟的效应,以便研究数字鸿沟所产生的影响是怎样的;从区域数字鸿沟形成的原因、过程、动力机制三个方面研究其形成机理,以便解释区域数字鸿沟是如何形成的。

(2)用测度模型定量刻画国家间、地区间、省域间、城市间的数字鸿沟大小。结合层次分析法的思想,根据测度目标、数字鸿沟的本质及其形成机理,构建一个由目标层、标准层、指标层组成的测度指标体系,具体包括经济层面、技术层面、知识层面和社会层面共21项指标;选取我国31个省区,我国东中西部,中国、美国、加拿大,陕西省10个地级市4组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以便准确判断区域间信息接入、信息利用等方面的差异程度;利用情景分析法设定惯性演变和受调控演变两种情景,分析区域数字鸿沟的演变趋势。

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政府不进一步采取调控措施,区域数字鸿沟将不断扩大,这势必对社会的就业结构、经济的均衡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政府采取科学的调控措施,到21世纪中叶,我国31个省区,我国东中西部,我国与发达国家数字鸿沟的最大差距量将分别缩小2.5倍、2.7倍、2.1倍。

(3)全方位制定弥合我国区域数字鸿沟的策略。以战略管理理论为指导,围绕战略目标,提出弥合区域数字鸿沟的五大战略:信息化全面建设、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教育均衡发展、社会公平化和法律法规同步推进;借鉴波士顿矩阵思想,从数字鸿沟的大小、战略水平的高低两个维度出发构建二维象限矩阵,根据划分的四种情景设计对应的弥合路径:探索发展路径(立足优势,创立新高)、自主带动路径(夯实基础,自我挖掘)、均衡调整路径(调动资源,弥补不足)和全面扶植路径(多元发展,寻求突破);依据战略内容及弥合路径,提出弥合我国区域数字鸿沟的七项对策,即加强落后地区的信息软硬件建设、推进我国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实施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政策、缩小我国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提高全体国民的教育水平和信息素养、大力推进社会公平、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近年来,每年出版信息化和数字化的专著很多,但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区域数字鸿沟:定义与测度》一书给出了很好的答案。该书可作为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专业的高等院校师生以及研究人员探析区域信息化发展的参考书,也可作为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制定弥合区域数字鸿沟策略的智库资料。

(作者系西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

2020-07-16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8227.htm 1 揭开区域数字鸿沟发展脉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