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 飞 李庆功 卞于全
“李镇长,感谢党的扶贫政策,让我们住上了新房;我还有个小小的请求,希望你能帮忙。”今年92岁,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恒兆安老人,拉住前来安置点检查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高桥乡镇长李明峰说。
“好,您尽管说是什么事情,我来安排。”群众的诉求都是大事,李明峰立马掏出笔记本准备记录。
恒兆安老人说:“我想买一幅习近平总书记的肖像画贴在家里,跑了镇上文具店、书店都没有,年纪大了走不了太远的路,想请镇长去县城开会时帮我买一幅。”李明峰认真地记在笔记本上,避免事情多了忘记。三天后,恒兆安老人如愿以偿,一幅近二平米面积的巨幅肖像画送到老人手中。老两口小心翼翼地用双面胶端端正正地贴在墙上,用衣袖抹平、压实四角,贴好后恒兆安尽量挺直身板,立正,向总书记画像敬了军礼。
“像这样的故事在搬迁安置点很多。”兴山县易地扶贫搬迁办公室主任张立国介绍,“基层负责易迁工作的干部每天都会遇到各种感人的故事,掉肉、掉泪、不掉队,因地制宜、引进产业扶贫主体,每一个安置点都各有特色,切实解决易迁安置户的搬迁后顾之忧。”
兴山县用足用活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坚持以搬迁群众为中心的思想,秉持资源共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理念,创新思路,超前谋划,取得独特的效果。
打造特色民居
彰显美丽乡村风格
黄墙、红瓦、石裙、木窗、硬化的道路、太阳能路灯,一幢幢黄墙红瓦的易地搬迁安置房和一个个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安置小区掩映于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之中,折射出民居的古朴风格,成为兴山县乡村建设中的一道道靓丽风景。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全面启动之初,兴山县坚持打造全域旅游、建设特色民居、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基础,找准选点依托,统筹谋划好房屋布局、建筑风格、设施配套及产业发展,做到了“五统五靠”,即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风格、统一配套,靠近集镇、中心村、园区、景区和公路沿线。安置房建设风格突出兴山特色,融合昭君文化、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等元素,彰显“红瓦、黄墙、石裙、木窗”等特色建筑符号,实行“打三建一、预留空间”,把安置房建设成为易地搬迁户满意的安全住房和特色民居。
安置小区建设尊重地形条件,突出山区特色,保护原有生态。全县73个集中安置小区中有一半以上的安置房依山就势、梯级分布、错落有致,形成台阶连通、车道环行、环境友好的美丽家园。
创新康养模式
构建社会养老基础
在兴山,住在易地搬迁安置房的五保老人,上下有电梯,生活有照料,生病有医护,只要有需求,按一下家里床头的按钮,设置在监控室的中控台就能及时接收并通知相应责任岗位为求助者服务,这是兴山县分散供养的特困五保老人在享受易地扶贫迁政策后的真实生活写照。
兴山是山区县,长期以来村民居住分散,特别是分散的特殊供养群体和失能老人养老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加上原有乡镇福利院和卫生院分散管理、独立运行、相隔较远,老人看病就医、康复治疗十分不便。
为改变这种状况,兴山县对接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要求,为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单人户安置房永续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最大限度地整合资金和资源,不断在“合”上下功夫,创新探索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福利院、卫生院、康复院、村委会等“多样结合”的一体化康养模式,建设集中供养安置小区7个,有效化解了特困集中供养人员部分生活问题,实现了资源共享互补,为五保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创造优质条件,也为未来实现社会化养老奠定了基础。
为更好地管理这些安置小区,兴山县出台了《农村特困供养对象搬迁入住指导意见》《乡镇农村福利院、农村特困集中供养中心规范管理工作方案》等相关规范性文件,确定由县民政局负责业务指导,福利院负责统一管理,管理服务人员按7:1+1的标准由县人社局核定纳入公益性岗位编制,岗位工资由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共同负责核定标准,纳入财政年度预算,日常运维费用县民政局负责解决,确保小区管理科学有序。
共享产业资源
搭建飞地扶贫模式
为让易地搬迁户享受到政策红利,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有钱赚,该县摸索出多套行之有效的经验。
产业扶贫深得人心。兴山县水月寺镇赵家坡、杉湾子、小溪沟等3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66户192人,都能够从该镇扶贫产业园的收益中获得收益分配,有效破解了3个小区无法建设配套产业的瓶颈,为66户搬迁户稳定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水月寺镇居委会赵家坡集中安置小区位于集镇范围内,共安置29户85人,没有建设配套产业的先决条件。同时,该镇安桥河村杉湾子小区安置14户46人、高岚村小溪沟小区安置23户61人,也同样没有建设配套产业的条件。水月寺镇政府为解决3个小区产业配套问题,将200万元的宜城市区域协作扶贫资金按照50%、25%、25%的比例,分别下拨居委会、安桥河村和高岚村,所有资金由高岚村统一管理使用,在该村一组(小地名马儿坝)建设扶贫产业园,按程序发包后,承包经营主体将运营收入按比例分配给3个村作为集体经济收入,然后对66户易地搬迁户实施收益分配。
水月寺镇政府为解决高家坪村简家河、黄家湾、廖家湾等3个集中安置小区搬迁户30户102人和村内所有分散安置户的后续帮扶问题,将本村 100亩茶园改造后发包,承包经营主体将运营收入按比例交由村委会作为集体经济收入,对村内所有搬迁户对66户易地搬迁户实施收益分配。同时,有一定能力的搬迁户在茶园基地务工,进一步增加收入。
兴山县各乡镇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产业配套问题,也是绞尽脑汁、各尽所能。比如高桥乡五家坪村,集中安置小区在该乡龙潭村发展猕猴桃产业,用“飞地经济”模式实施小区产业配套,种植冬桃、高山绿茶等农产品,让劳保鞋有持续的收益,切实缓解易地搬迁安置户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