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聚焦

用航天技术播种科学梦想

——解码“西柏坡号”科普卫星

□ 郭超凯

日前,“西柏坡号”青少年科普卫星搭乘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西柏坡号”青少年科普卫星主要用于青少年航天科普教育推广,配置了可编程教育载荷、遥感相机载荷和天地对比实验载荷,可实现回传地面影像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物理实验数据比对等功能。这颗小巧的立方体卫星由中学生参与研制,未来将进行四项太空实验任务。

中学生参与卫星研制全过程

“西柏坡号”青少年科普卫星是由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与石家庄市鹿泉区第一中学共同发起的一颗青少年科普卫星。该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鹿泉一中的学生们参与卫星研制全过程。

事实上,这并非我国首颗中学生科普卫星。早在2016年,为提升学生对航天探索的兴趣,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和北京市八一学校联合发起的首颗中学生科普卫星——“八一·少年行”卫星,便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柏坡号”青少年科普卫星总指挥、总设计师白照广介绍,该卫星的研制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新的参与科技探索的平台。学生们参与了卫星研制的全过程和各个重要节点的评审会,从卫星任务分析、方案设计、产品研制、整星集成测试与试验、卫星发射、卫星在轨操作和管理、载荷应用等方面全面了解微纳卫星的研制过程。

“这段经历会不断激励参与项目的青少年们,让他们能在各个岗位上,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白照广说。

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副主任、航天科技教育联盟秘书长周岫彬则表示,鹿泉一中的学生们首次参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组织的正规科研评审,与航天专家面对面交流,通过卫星工程,可有效推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学科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卫星将承担四项太空实验任务

“西柏坡号”青少年科普卫星是一颗2U(约10cm×10cm×20cm)立方体卫星,整星发射状态重量约3kg,设计寿命6个月。卫星搭载了一台微型光学遥感相机、一块可由地面注入程序的可编程教育载荷和一个天地对比实验室载荷,可实现回传地面影像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物理实验数据比对等功能。

成功入轨后,“西柏坡号”青少年科普卫星将进行四项太空实验任务。

任务一是遥感相机拍照实验。卫星搭载微型光学遥感相机,入轨后进行对地拍摄和数据应用,并由学生团队结合地理课程和编程课程设计对卫星的拍照任务进行程序控制。

任务二是卫星可编程载荷交互实验。该卫星搭载一块可编程教育载荷,学生可以使用Python语言编写程序并实现在轨上传,与卫星进行双向交互,控制卫星完成预定实验任务。

任务三是软载荷接收实验。卫星搭载了“西柏坡精神”和“快乐向未来”全国青少年梦想两项软载荷。卫星在轨期间,学生可通过部分学校地面站开展卫星软载荷接受实验。

任务四是线电通联实验。这颗卫星提供UV频段通信载荷,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可通过卫星开展语音转发和接收卫星遥测信号等实验。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表示,用航天技术播种科学梦想、弘扬科学精神是该院研制公益科普卫星的初衷。下一步,该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将组织学生们继续参加卫星在轨测控工作,让他们在与卫星各系统设计师的相处中更加直观地感受航天事业的魅力,并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航天事业,传承航天精神。

2020-07-08 ——解码“西柏坡号”科普卫星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7917.htm 1 用航天技术播种科学梦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