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前沿

汇聚海淀磅礴之力 赋能赤城脱贫攻坚

北京海淀携手河北赤城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交流合作,书写脱贫攻坚新篇章

北京鼎臣集团在河北省赤城县投资的公司被赤城县授予扶贫车间

北京市科委、海淀区和河北省赤城县联合为北京市援助赤城县科技特派员发放聘用证书

北京市海淀区人力社保局赴河北省赤城县举行春风行动就业招聘会

北京市海淀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生到河北省赤城县中医院指导交流培训

赤城县地处河北省张家口市东部、白河上游,是首都北京的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担负着脱贫攻坚、生态保护的重任,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古老的白水河从赤城分之起源,而后集黑、红两河于一身,再汩汩流入首都北京,“京城一杯水,半杯源赤城”,同饮一河水,更让海淀区与赤城县两地命运紧紧相连,尤其是2016年7月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后,本就地缘相近、山水相连、人民相亲的海淀区和赤城县签署了携手奔小康结对帮扶协议,携手书写脱贫攻坚的新篇章,共同描绘幸福无比的小康梦。结对以来,两地领导互动频繁,部门联系密切,乡镇结对扎实,社会帮扶火热,有力推动了两地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交流合作。

海淀区帮扶赤城县5年多以来,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23,703.41万元,落地项目113项,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1,026人。2019年底赤城县已达到贫困县退出标准,经河北省同意退出贫困县行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海淀区在完成好规定动作的同时,立足自身优势,从科技、文化、法律、人才四个方面赋能赤城县,助力脱贫攻坚。

科技赋能助力加速发展

作为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海淀区拥有全球领先的科技资源,如何发挥全国科技“高地”优势,点亮脱贫攻坚战中的科技之光?这是海淀区在帮扶赤城县开展扶贫协作工作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5年来,在赤城开展协作扶贫工作的海淀区干部,不仅带着海淀“不忘水源涵养地,携手同行小康路”的情怀,更带去海淀的科技能量,打造出具有海淀特色的“科技扶贫”品牌。

科技企业落地,提升产业结构。北京市光翌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建设两条现代化工业生产线,形成远红外低温辐射电热、反射隔热涂料、空间膜结构等产品加工生产能力,发展量子健康科技产业。麦特科技有限公司在赤城经济开发区建设投产高性能烧结稀土永磁材料电子元件生产线,其出产的电子元件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移动电话、平板电脑、音响设备、汽车电机、航空航天、磁悬浮列车、医疗设备等领域。科技生产企业的落户,增加当地赋税和就业,同时促进了五金配件、物流运输、餐饮房产等配套产业的发展。

科技助攻农业,优化管理模式。用海淀区帮扶资金建设的科技扶贫示范基地,集现代农业技术和物联网应用技术于一体,集中种植番茄、辣椒、茄子等7大类39个蔬菜新品种,配套示范有机基质栽培、漂浮板育苗、木醋液调节剂、水肥药一体机等21项新型实用技术。通过物联网管理平台,对全县15个扶贫产业园进行管理,园区图像及温湿度等相关参数通过平台传送给远在北京的科技专家团队,帮助解决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变分散经营为物联网下的规模经营,成为赤城发展现代农业的样板田和新品种新技术展示扩散核心区。

科技改变生活,共享医疗教育。建设县中医院与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县中医院与各乡镇卫生院的远程医疗会诊平台,实现了上下级医院的远程会诊,患者在家里就能享受到北京专家的诊治,即提高了当地医疗水平又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援助建设的样田中心小学搭建了录播教室,实现了与北京中关村三小的远程教学互动,让赤城的孩子有机会得到海淀最优质的教育。

科技赋能之下,受援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快迈向现代化,当地产业的“造血”机能日益增强,以“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为导向的扶贫工作机制也有了更强大的支撑,海淀精准扶贫事业迸发出新的活力,赤城脱贫攻坚加速,走上发展快车道。

文化赋能助力绿色发展

海淀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城市文化内涵,多元的现代文化精神,注重文化发展的信念也深深熔铸在海淀人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而赤城县作为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很多产业不适合发展,海淀区在帮扶过程中始终注重利用赤城优质的自然环境和厚重的历史积淀,用文化搭台,让经济唱戏,做好扶贫协作的“大文章”。

打造文旅产业,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通过发展文旅康养产业、带动农民就地城镇化、助推精准脱贫、实现乡村振兴。北京居易国际投资开发的海坨小镇是集智慧农业、高山运动、山野观光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旅游度假项目,投资达30亿,覆盖7个村814户1918人,其中贫困户381户945人,全部建成后,将带动1500人就业,年综合税收2亿元。海淀区四季青镇与赤城县签订框架协议,总投资20亿元打造集高端农业、康养旅居、乡村休闲为一体的“新四季青人民公社”。新雪国、童话小镇、明悦乡居等项目相继落地,逐步形成了以康养旅居产业为引领,即保住了绿水青山,又可持续有力发展的发展思路。

文创赋予新内涵,提升产品附加值。精准扶贫需要地方要滋生出内生动力,而赤城本身具备优势资源与文化内涵,缺乏的不过是对自身优势的认知和包装,文创产业就是将现有的优质资源深层次的东西挖掘出来。海淀区文创产业发达,而赤城又有同海淀类似的皇家休憩资源,通过带领赤城企业到圆明园学习文创经验,请文创团队帮助赤城催生新的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走出一条文创拉动脱贫的新路。

文化赋能之下,发展方向更加清晰,内生动力更加充足,只有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才能彻底解开“穷扣子”,摘掉“穷帽子”,拔掉“穷根子”,走上致富路。

法律赋能助力规范发展

海淀区在多年发展过程中认识到法律水平对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性,正在全力争创全国法治政府示范区,而赤城发展也正面临着群众法律意识不强,企业经营不规范、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法律意识的缺失,不但制约经济发展,甚至可能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来“找后账”,造成巨大损失。

增强品牌意识,规范包装用语。在帮助赤城产品打开销路的过程中,海淀帮扶团队认识到,要想把东西卖出去,不光要产品好,在当下成熟的商业社会中,产品的品牌、包装、宣传都要符合市场规范。而赤城的产品恰恰在这一方面存在不足,品牌缺乏、包装随意、宣传夸大,很不利于做大做强。针对这个问题,海淀帮扶干部请来专业知识产权公司,依托“一县一品”,深入在赤城名优产品(如榛子、杏仁、欧李等)中发掘出最能代表赤城的拳头产品,规范包装、严谨宣传、打造品牌,全方位助力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销售。

推进产品认证,获得原产地标识。赤城有很多优质的农副产品,绿色天然、品质优越,但是真正有品质认证的却几乎没有,无法得到市场的认可,因此价格低廉,海淀帮扶团队着眼于此,帮助赤城优质农产品申请地理标识、绿色产品、名特优新产品等相关认证。目前,赤城麒麟瓜、赤芍均已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为更好地立足市场起到了关键作用。

法律赋能之下,透过专业性法律前瞻意识,能有效避免今后发展过程中的法律风险,确保赤城县脱贫攻坚的工作更扎实、更稳固、更规范。

人才赋能助力长久发展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海淀区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培养锻炼优秀人才的主阵地,积极组织广大专业技术人才投入支援扶贫、献身教育、服务医疗的伟大事业当中。同时,在工作中注意加强当地人才培养,真正帮扶出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在农业人才方面,开展农村劳务实训培训,培训贫困家庭劳动力254名。通过多媒体授课、“点餐式”授课、“互动式”授课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教授植物保护、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蔬菜主要病虫害的识别及防治、新形势下的中药材生产等知识。

在卫健人才方面,海淀区卫健局为赤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提供在京培训582人次,在当地培训医生174人次,先后派出26名医护专家到赤城开展医疗支援,共向赤城县医疗机构输出15项医务管理制度和26项医疗卫生技术,有效提升了赤城县相关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在教育人才方面,海淀区教工委先后派遣59名优秀教师到赤城支教交流,区教师进修学校为赤城县中小学近400名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为300多名中小学新任教师开展新任教师培训,对全县中小幼校长进行职业培训,赤城21所学校均与海淀的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一对一结对帮扶,提升教学水平,办学质量。

人才赋能之下,通过人才之间技术技能的交流转移,把海淀的优势逐步嫁接到赤城,激发赤城内在动力,提升赤城竞争力,变海淀拉着赤城跑为海淀赤城携手并肩跑,共同奔向小康社会。

海淀区和赤城县在扶贫协作中建立深厚的情谊,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一切成绩皆为过往,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在携手奔赴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海淀区和赤城县必将心灵越走越近、感情越走越深、合作越走越多、道路越走越宽、风光越走越美、前景越走越好。

(本版文、图均由北京市海淀区发改委提供)

2020-07-06 北京海淀携手河北赤城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交流合作,书写脱贫攻坚新篇章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7877.htm 1 汇聚海淀磅礴之力 赋能赤城脱贫攻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