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视野

“画”好“眼镜+”产业链这个“圈”

——剖析浙江瓯海眼镜小镇成功运营秘诀

建设中的中国(瓯海)眼镜小镇全景 胡爱华 摄

□ 本报记者 徐 军

□ 金仁芳

2017年,当浙江瓯海区委、区政府和浙江省瓯海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下定决心建设中国(瓯海)眼镜小镇时,有人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2018年,当眼镜小镇品牌街启动建设时,又有人说这是“天方夜谭”;2019年5月10日,当眼镜小镇和小镇品牌街以全新的形象亮相并惊艳全球时,曾对此项目不抱希望甚至嗤之以鼻的人不禁发出惊呼——“奇迹”!

所谓奇迹,实际上是“百忍成佛”的艰难困苦,是“斗智斗勇”的心力交瘁,更是破而后立的高瞻远瞩。不破不立,才是中国(瓯海)眼镜小镇建成的真正秘诀。

一落一起

落寞散尽始繁华

中国(瓯海)眼镜小镇所在的瓯海区娄桥工业园,曾是很多人心中的热闹之地:轰隆作响的厂房、长长的厂区围墙、沿街开着100余家商铺、街上还有500多家夜市摊贩……很多群众聚集而来,到这里吃饭、来这里购物。

但随之而来的脏乱差问题、治安问题层出不穷,有关部门曾开展了多次整治,由于情况复杂,最终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完全扭转这个局面的竟是眼镜小镇的建设。

眼镜作为瓯海传统支柱性产业,经过40来年的发展,已有眼镜企业500多家,从业人员6万余人,先后荣获“中国眼镜生产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等称号,与意大利贝鲁诺市齐名,被称为“世界眼镜生产城市和出口基地”。眼镜已成为瓯海最亮的“城市名片”和金字招牌。

但产业的发展壮大不能只提升制造能力,还要形成集聚效应,走规模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只有多管齐下,产业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而这些正是瓯海眼镜产业的空缺,亟待填补。

看到了瓯海眼镜产业的迫切需求,瓯海区委、区政府和浙江省瓯海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下定决心:在眼镜企业的集聚区——娄桥工业园建设中国(瓯海)眼镜小镇,并于2017年启动工程项目。

在眼镜小镇建设的过程中,工业园曾经一度“萧条”:到处是工地,店面关了,摊贩没了,来购物吃饭的群众也消失了。很多人不解,更有不少人暴力相向。在指责和谩骂声中,眼镜小镇的建设坚定推进,不久后,一座全新的眼镜特色小镇惊艳亮相:整洁有序的街道一尘不染,眼镜主题文创元素大量集聚,区域品牌集中呈现,全球客商纷至沓来,曾经不解的人也成了眼镜小镇的常客……

而这仅仅只是眼镜小镇的一期工程,占地面积仅1.05平方公里。瓯海区委书记王振勇多次公开表态,“瓯海区委、区政府计划投资50亿元,推进总规划3.9平方公里的‘中国(瓯海)眼镜小镇’建设,推动产业形态向集群集聚发展。”

一组数据更能振奋人心:在中美贸易战和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下,瓯海眼镜产业实现逆势增长,2018年瓯海区眼镜产业总产值超120亿元,2019年瓯海眼镜出口额同比增长34%,并连续5年保持高幅度正增长。

一出一进

腾出空间唱新戏

因为徐某(化名)的企业承租了眼镜小镇的沿街店面,眼镜小镇攻坚组与徐某协商,让其退租。谁知徐某不仅拒不配合,还趁机向房东企业索取极不合理的高额违约赔偿。通过街道和社区干部的搭桥,攻坚组多次上门协调沟通,分析利弊,终于清退了该企业。

和徐某的企业一样,很多企业的店面都被“处心积虑”的攻坚组清退腾空了。但不久后,这些店面却又“唱”起了另外一出“戏”。

通达光学、冠豪眼镜……各大知名眼镜企业纷纷入驻这些店面并开设了品牌店。这些店铺所在的街区被称为眼镜小镇品牌街。

“打造品牌街,能有力补齐瓯海眼镜产业品牌化不够的短板。”瓯海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党委书记、主任许建宇说,长期以来瓯海眼镜缺乏自主品牌,因此导致外界很难将瓯海制造和高档眼镜联系在一起。品牌街的打造,一下子亮出了瓯海眼镜的整体形象,让世界刮目相看。

品牌街采用“前店后厂”工贸一体化的生产模式和“B2B兼B2C”批发零售一体化的销售方式,将眼镜产业从生产、分销到终端零售的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销售障碍,创新开拓出一条破解瓯海眼镜品牌化乏力症结的新道路,极大缩短了眼镜产品的供应链条。

“我们销售的眼镜具备与世界一流品牌相同的品质,但是价格只是它们的1/10,最高可达到1/20。”不少店铺如是表示。相同的品质,相差几十倍的售价,品牌的溢价效应可见一斑。这也是瓯海不遗余力打造品牌街的初衷——推广自主品牌,夺回眼镜高附加值,让瓯海眼镜产业乃至中国眼镜产业更上一层楼。

品牌街,正在见证瓯海眼镜产业大踏步迈入“品质+品牌”的新时代。

一下一上

改头换面获新生

“舍近求远”去电镀,曾是许多瓯海眼镜企业的无奈之举,原因是瓯海的电镀技术不佳。电镀工艺是眼镜配套产业链中的关键一环,要想进一步提升眼镜的“含金量”,引入高科技电镀工艺,是助推眼镜产能提档升级的重要一环。

在瓯海电镀园内,温州市飞力迪电镀有限公司4楼车间,工作人员正操作电镀自动流水生产线,先处理冲洗,再根据客户要求做无镍上色。“电镀一副无镍的眼镜,一般需要48小时,这样油漆才不会脱落。”飞力迪电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流良说,他们厂房安装了电镀自动流水线、人工线、电泳线、喷漆线,不仅为瓯海的眼镜镜架生产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让眼镜的品质在细节中得到彰显,也标志着瓯海电镀企业从高污染、低效率的手工电镀生产线,到清洁、高效的机械自动线的电镀改革。

事实上,在飞力迪电镀公司发展起来之前,瓯海已淘汰了很多高污染、低效率的电镀生产线。瓯海眼镜产业发展的需求,正刺激着上下游企业着力提升实力。

为了“画”好“眼镜+”产业链这个“圈”,瓯海区先后投入建设高新技术眼镜产业园、眼镜跨境电商园、瓯海电镀园等小镇产业配套设施,还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眼镜产业提升发展“新十条”政策》《瓯海区眼镜行业“机器换人”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中国(瓯海)眼镜小镇“品牌街”招商办法》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为眼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资金支持。

当前,眼镜小镇正在深入推进眼镜小镇3A级旅游景区创建,重点发展眼镜研发设计、眼镜高端定制生产、眼镜博览交易、眼镜文旅体验四大配套产业,计划打造成为国家眼镜行业创新研发示范区和长三角特色都市体验旅游目的地。

截至目前,眼镜小镇已入驻知名眼镜企业155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科技型企业8家。其中全球最大的眼镜包装制造企业蓝道工业发展公司,中国本土高端眼镜制造企业代表通达眼镜,中国本土三大工贸一体化成镜企业圣蓝系、东田进出口公司和朗盛国际均落户眼镜小镇。如今,眼镜小镇的产业集聚效应显现,一股新的产业动能正在汇聚、生成。

2020-07-02 ——剖析浙江瓯海眼镜小镇成功运营秘诀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7744.htm 1 “画”好“眼镜+”产业链这个“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