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节森 保 妹
安徽省为支持皖北地区加快发展,学习借鉴外省成功经验做法,2009年开始推进南北结对合作,2011年着手筹建一批南北共建现代产业园区。经过多年发展,宿州市与马鞍山市合作共建园区框架逐步拉开,合作领域不断扩宽,经营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成为推动当地发展的重要生力军,昔日阡陌交错的“麦田地”逐渐演变为产城融合的“产业园”。
坚持“三个突出”
逐步夯实发展基础
突出规划先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委托国内知名院所,遵循先地下、后地上,先生态、后生活等原则,科学制定园区总体规划,明确融合主城、功能配套、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等基本思路。坚持“多规合一”导向,高标准编制控制性详规及各专项规划,规范园区各项建设和发展。按照省级支持、两市共建、市场参与的开发模式,累计投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50多亿元,全面推进路网、供排水、供热、燃气、污水处理、消防、保税仓、标准化厂房、安置房、绿化等十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突出绿色优先,打造绿色生态园区。坚持空间布局绿色化,优化调整生态红线,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推进生态景观绿地全覆盖。坚持基础设施绿色化,逐步扩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由1.5万吨/日提升到6万吨/日。坚持产业绿色化,实行入园项目环保“一票否决制”,累计完成企业技改投资约25亿元。坚持生态环境绿色化,投入资金1亿元治理园区河流,推行绿色运行管理模式,陆续建成市民公园、汴河景观带等一批河道绿化景观工程。
突出协同配套,完善综合功能服务。先后引进绿地集团、中原航校、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宿城一中、安杰养生苑等优质资源落户园区,投资近百亿元实施110多个文化、教育、医疗等重点项目,努力实现扩容和提质协同并重,持续增强园区各项配套服务功能。
做好“三篇文章”
持续加快产业发展
立足三个结合,做好产业定位文章。坚持比较优势和特色产业相结合,充分发挥宿州市“果海粮仓”和马鞍山市“钢铁之都”等资源优势,将园区主导产业定位为绿色食品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坚持区位交通和市场潜力相结合,借助京沪高铁连南接北的便利条件,积极谋划建设智能终端、生态纸业和绿地科技“一园两基地”。坚持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相结合,以联席会议形式对产业项目废气、废水等进行环保“绿色体检”,立足每个项目打好“高质量牌”。
探索“三个机制”,做好产业集聚文章。建立健全“1+3+5”全员招商机制,即发挥两市联合招商这个优势,强化产业招商、基金招商、以商招商三条路径,推进一号工程战略、一个目标牵引、一支队伍落实、一站式服务、一套机制奖惩五项措施,累计谋划项目652个,签约项目450个。落实推进“一员六帮”服务机制,组建引进项目包保小组,每个项目配备一个项目专员,“保姆式”“全程式”服务贴心到位。深入开展项目服务“百日攻坚”“百名党员推百个项目”等行动,着力帮防疫、帮融资、帮招工、帮降本、帮安全、帮解惑。探索建立“三个服务”营商机制,制定“四送一服”10条实施意见、加快项目建设服务企业发展实施意见等制度规定,全面推行企业服务全程代办制、行政审批制、好差评制度,让企业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着力“三个推动”,做好产业转型文章。编制智能终端产业三年发展规划,建成30万平方米智能终端产业平台,布局5G通信、物联网等产业,着力推动“智慧+集群”,逐步打造成智能终端特色小镇。发挥骨干企业龙头带动作用,按照做大一个、跟进一批、带动一片的目标方向,成功引进上海绿地、上海泰盛、中欧蓝莓、浙江晨桦等一批骨干企业,推动形成总部经济、科技孵化、仓储物流等“龙头+配套”产业新格局。连续5年举办“相约宿马”创新创业大赛,健全完善股权、产权激励措施,积极搭建中科院微生物所、中科大生命学院、中国农大生物学院等一批科研团队平台,推动形成“人才+平台”互为促进发展良好态势。
推进“三个创新”
不断完善体制机制
创新干部管理体制。按照科学、高效原则设立管理机构,搭建合作共建领导小组决策、管委会管理、开发公司运营的三层管理架构,优化整合内设机构,推行扁平化管理模式。按照身份不变、岗位管理、同岗同酬思路,推行岗位管理新模式,做到干部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营造干事创业浓厚氛围。实行岗位考核激励制度,实施月考核、周点评、日报告制度,将考核结果与个人绩效挂钩,激发干部队伍工作积极性。
创新投融资体制。组建宿马投资集团作为园区投资开发主体,采取“1+N”运营模式,联合“N”个社会投融实体,共同参与园区建设,推进市场化开发、运营和管理。园区实行政企分开、市场运作的投融资模式,逐步将省、市财政资金转变为资本进行市场化运作,发挥政府资金杠杆撬动市场资金参与园区建设。截至2019年底,宿马投资集团总资产达到130亿元。
创新行政服务体制。实施“三证合一”登记制度、“容缺审批”制度、“三集中、三到位”“一站式”行政审批机制,创新项目服务并联审批模式。简化项目流程,推行申报材料、办理程序、承诺时限、收费依据、办理结果等“九公开”制度,实现企业进一次门、盖一次章。完善社会事务托管模式,将社会事业和征迁事务两大服务职能委托外包,由“直接抓”变为“统筹抓”,激发体制机制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