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视窗

春潮滚滚风雷急

——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积极推进乡村振兴侧记之一

忻府区农民春播忙罗 楠 摄

□ 王丑龙 李晓薇

2020年3月7日,山西省忻府区召开奇村镇道东、阳坡乡横河农业旅游开发项目推进会。区委副书记、区长张生明强调,一要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坚定不移抓推进。全区各级各部门要坚持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不动摇,坚定不移推进农业旅游开发建设。二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抓推进。项目推进中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细化任务,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精心组织,确保项目高质高效推进。三要扭住重点难点,解决问题抓推进。要紧盯盯紧关键环节,找准症结,精准发力,做优做精规划,充分保障村集体组织的合法利益,实现政府、企业、村集体组织多赢的局面,推动项目可持续发展。四要强化法治思维,依法依规抓推进。在项目推进中要强化法治意识,善用法治方式,将法治思维贯穿于项目推进的各个工作环节中,依法依规按照法定程序和权限推进项目建设。五要部门协调联动,齐心协力抓推进。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加强沟通协调,部门联动,形成合力,确保项目顺利高效推进。六要坚持结果导向,坚持不懈抓推进。要始终秉持“效果为王”,以结果论英雄,紧扣时间节点,坚持不懈抓推进,确保奇村镇道东、阳坡乡横河农业旅游开发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

这只是忻府区乡村振兴滚滚春潮中的一朵浪花。

村容整治:打造特色风貌家园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空心化”状况日益加剧。如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让农村重新焕发生机,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大重要课题。

2019年,是忻府区历史上农村村容村貌变化最大的一年。这一年,忻府区以建设新时代宜居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按照党中央“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整治、全方位保障,投入9000余万元,在全区365个行政村中选定40个行政村,依托各村旅游资源优势,全面推进和实施特色风貌整治、贫困村整村提升工程、人居环境整治和村庄清洁行动,打造特色主题,助力旅游扶贫,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在特色风貌整治工作中,忻府区坚持规划引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村庄清洁行动、乡村旅游发展、易地搬迁等工作,聘请山西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的团队,“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标”,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进行规划设计;同时,不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不搞“大拆大建”,不搞一刀切、雷同化,注重突出主题元素,突出乡风文明,抓住乡思乡愁,体现人文内涵,体现出不同立地条件下村庄的不同特色和风貌。

整村提升工程与特色风貌整治齐头并进,促进了相关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形成。全区去年实施饮水安全提升工程13处,惠及贫困人口1870人;农村道路提升工程27处,新改建农村道路60.2公里,惠及27个贫困村;实施危房改造374户,当年9月底前全部完工。通过整村提升工程,一大批贫困村村庄形象大大改善,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

西张乡鸦儿坑村77岁的王贵祥老人站在村里的主干道旁感慨:“我26岁从内蒙古回到家乡,到现在有50多年了。在我印象中,今年是村里变化最大的一年。墙面粉刷了,道路两边绿化美化了,还建了两处小游园。”

“门前这条路,以前是水泥打的,不到3米宽。现在你看看,变成6米来宽的柏油路啦!”三交镇官庄村民索艳鲜站在家门口,兴冲冲地介绍说。除了这条铺到家门口的柏油路,一份送上门的工作也让索艳鲜高兴。有绿化工作经验的索艳鲜,去年受雇于绿化施工队,按日一天能挣100元。

三交镇于家沟村在2018年实现了整村脱贫。“全村97户21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7户119人,产业以养牛、羊、蜜蜂为主。”于家沟村第一书记李飞介绍,“以前村里有乱堆乱放现象,去年整村提升后,村民的行为自觉了,拆除了违建后的村庄,道路也整洁宽敞了不少。”该村59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高双宝说:“我养牛3年了,一开始贷款买牛,现在连大带小共有19头。前两天,卖了6头小牛。这日子,是越来越有奔头了。”

忻府区还采取了5项举措,切实加强农村生态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一是认真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打赢了蓝天保卫战;二是认真落实“河长制”, 扎实做好豆罗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全区水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出境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IV类水体标准,打赢了碧水保卫战;三是努力加强农用地土壤污染监管,完成了全区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强化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管控,推进畜禽粪污、地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同时,加快推进农产品生产基地、云马焦化废弃场地试点项目建设,支持涌盈公司采取“土地+”模式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开工建设锦华能源废弃矿山治理项目,打赢了净土保卫战;四是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着力推动以山水林田湖草为主的牧马河流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五是实现了整沟治理项目“破零”。

农村党建:多措并举落地落实

去年以来,忻府区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聚焦“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总要求,针对在“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查摆出的农村党建工作中存在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本土人才回归数量少等问题和薄弱环节,建立“整改清单”,制定改进措施,多措并举促使农村党建工作落地落实,有力推进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足功夫。强化学习自觉,充分激发内生动力,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真正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上持续用力、不断深化,切实将个人自学与集体研讨结合起来,把学习理论与钻研业务贯通起来,努力做到学深悟透、入脑入心,重点是运用所学理论创造性地在开展工作上下功夫。

在抓班子、带队伍上下足功夫。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一方面靠民主作风建强班子,充分调动“两委”班子工作的积极性,确保村级一班人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合拍、行动合力;另一方面靠严格的管理带队伍,结合主题教育,进一步健全完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加强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和党性教育,提升农村党员素质。

在解民忧、办民事上下足功夫。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始终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对群众提出的合理要求,凡是能够做到的,都积极落实;一时做不到的,也要解释清楚,想办法限期做到,绝对不允许态度恶劣、作风粗暴。要始终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办事情。经常深入群众,及时了解他们的困难和诉求,善于从民情民意中发现矛盾和问题,力求抓早、抓小、抓苗头,防患于未然。

在带头富、带动富上下足功夫。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带头学技术、学管理、找信息、闯市场,使自己真正成为当地的经济能人和致富能手,在生产经营上成为行家里手。善于为村民搞好全方位、立体式服务,多支持、多发展能带来经济效益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努力为群众和村集体拓宽稳定增收的渠道。

在讲法治、讲德治上下足功夫。农村(社区)领导班子自觉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不断强化法治在维护群众权益、调处利益关系中的权威地位,充分发挥法治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谐稳定中的保障作用。准确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大力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对村民的道德养成教育,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培育诚信自立的道德风尚。

在讲廉洁、严自律上下足功夫。农村(社区)领导班子带头严格要求自己,严格约束亲朋好友,严格管理党员干部队伍,不以权谋私,不与群众争利,凡事都想在前、干在前。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守住底线、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特别是在涉及脱贫攻坚的项目资金、事关民生领域的低保医保等问题上,管住自己的嘴、管好自己的手,做到干干净净干事、清清白白做人。

创新政策措施,大力扶持村级集体经济。针对本区村级集体经济5万元以上村占比小、1万元以下村占比大的问题,制定出台了《忻府区加大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力度的实施意见》,从财政、土地、金融、司法、人才等7个方面给予15项具体政策支持。设立村级集体经济专项扶持资金,对发展前景好的产业,经“村申报、乡审核、区审批”程序,由区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扶持资金;发挥乡镇司法所法律顾问作用,对农村所有承包合同进行梳理,重点帮助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清理规范资源承包合同;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由乡镇指导贫困村编制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规划和方案,对于集体经济增收突出的村集体,允许按照当年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新增部分的10%作为奖励资金,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奖励。

强化政策引导,全方位吸引本土人才回归。针对吸引在外本土人才力度不大的问题,出台了《关于鼓励引导在外本土人才回乡干事创业的实施意见》,全方位引导和扶持本土人才回乡干事创业。

强化引才力度。区四大班子领导、乡镇办每名领导干部负责联系乡镇办1名在外人才,通过登门拜访、致信问候、电话联系、微信联络、座谈联谊、解决家庭困难、宣传创业政策等方式,邀请回乡探亲人员了解家乡发展和变化,增强在外人才支持家乡建设的热情和激情。

拓宽干事平台。把回归的农村本土人才纳入村干部培训体系,实行乡镇办领导班子成员“一对一”联系帮带制度,通过安排岗位锻炼、参与村务活动、提供创业项目、助力脱贫攻坚等途径,解决回归人才实际困难,促进他们尽快做大做强。

强化示范带动。打造一批干事创业示范基地,每乡镇办选树2名回乡人才典型模范,积极开展回乡创业人员评比表彰活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支持在外本土人才回乡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农村党建重点任务落实落地,推动农村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另一方面,该区结合全区农村干部自身需求,着重培养造就一批留得住、用得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干部队伍和新型农村实用人才,由区委组织部、区教育局、区财政局联合出台了《全区“农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从2019年春季开始,用2年左右时间培养420名左右农村干部大学生,实现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名村干部是大学生的目标。

培养对象突出针对性。“农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设本科、专科2个学历层次。本科层次须具备国民教育序列专科学历,专科层次需具有高中(包括普通高中、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成人中专)学历。培养对象主要是村党组织书记、是党员的村委会主任、村级后备力量中的党员,以村党组织书记、是党员的村委会主任为重点,年龄要求在50周岁以下。

培养模式突出可行性。“农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实行春秋两季招生,各季招生计划,由区委组织部和区教师进修校(电大教学点)根据本地生源状况,在国家开放大学招生平台上上报计划,区教师进修校(电大教学点)负责与市电大教务处、国家开放大学联系落实招生计划。按照就近便利原则,依托国家开放大学、山西广播电视大学承担的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项目进行,由区教师进修校(电大教学点)承办实施。符合报名条件的,按照个人自愿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由区委组织部根据本地实际确定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学习培养。取得学籍后,纳入“农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培养范围,按要求参加学习。学习期满成绩合格的,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证书。

专业设置突出实用性。结合全区农村干部自身需求,加强对政策理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脱贫攻坚、社会管理和治理、实用技术和生产经营、创业就业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专科开设工商企业管理(乡镇企业管理方向)、农业经济管理、行政管理(村镇管理方向)、设施农业与装备、畜牧兽医、园林技术6个专业。2019年秋开设本科专业,专科专业扩展到10个左右。区教师进修校(电大教学点)在每季招生前,依据实际需求确定1个专业~2个专业,确保专业生源相对集中。

教学方式突出特色性。为确保农村干部学习与村级事务管理、农业劳作两不误,“农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主要通过“线上+线下、请回来+送下去”的教学方式。线上,通过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省广播电视大学的“网络直播课堂”等形式实现异地远程教学;线下,依托本职岗位及区域产业优势资源,利用农闲时节进行面授辅导等集中教学活动及利用国家开放大学提供的课程包进行随时自主学习。“请回来”,即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乡镇没有相应教学设备和网络教室的课程请回区教师进修校(电大教学点)进行集中授课;“送下去”,即学校组织专业课程教师送教下乡,将课程实践教学送到乡村,把上门辅导送到乡镇,课堂教学设在农村,教学实践放在田间地头,彰显“在家门口上大学”的特色优势。

支柱产业:红薯甘甜日子更甜

近年来,忻府区努力擦亮“中国甘甜红薯”之乡的金字招牌,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

忻府区位于忻定盆地内,境内牧马河、滹沱河、云中河3条河流流过,以壤土和沙壤土为主的98万亩耕地分割成3个10万亩以上的灌区,地理位置优越,水利资源丰沛,具备农作物种植的自然优势,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区、全国甜糯玉米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全国杂粮之都。这里土地气候、土壤、降水均适宜红薯生长,所产红薯甘甜可口、品质优良,产量居全省前列,是山西红薯生产的主要基地之一。

红薯是一种营养齐全的天然滋补食品,脂肪含量少、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则十分丰富,而且富含蛋白质、钙、钾、胡萝卜素和多种维生素,尤其是蛋白质含量是大米的7倍,维生素A含量是马铃薯的100倍,是公认的天然减肥食品;同时,因其能迅速中和米、面、肉、蛋等在人体内产生的酸性物质,维持人体血液弱碱平衡,又有“长寿食品”美称。

红薯起源于美洲热带地区。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闽籍商人陈振龙历尽千辛万苦,将其从菲律宾吕宋岛引入家乡福建。到清乾隆年间,由于其具有“广种耐瘠,生熟可食”的特点,已在我国大江南北广为种植,成为亿万农民度过荒年的“恩物”。清代,忻府区双堡村一户姓郜的商人从江南引入这一作物,试种成功,周边邻里竞相效仿,红薯得以在当地“安家落户”。解放初期,为缓解粮食短缺问题,当地政府开始大量推广红薯种植。

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组织化开发、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忻府区把红薯产业列入全区8大优势农业产业之一,根据薯农需求创建了“节能地暖式储藏库”,引进和完善了《富硒红薯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规范》,并通过传承引动、政府推动、科技拉动、合作促动、企业带动“五位一体”模式,进一步加大对红薯产业的扶持力度,确立了打造“红薯之乡”的战略目标,奋力构筑“互联网+红薯”的全新发展格局,2015年~2017年更是连续3年把发展无公害富硒红薯种植基地列为区委、区政府为全区人民兴办的20件民生领域实事之一,形成了合索乡、奇村镇、高城乡、曹张乡、董村镇、西张乡等6大红薯集中种植区域。同时积极推动合作社与科研单位挂钩,推广甘薯病毒检测、组培脱毒、脱毒苗快繁等技术,全区红薯产业呈现出红红火火之势,在忻州14个县乃至全省打响了“西呼延红薯”“游邀红薯”“西张红薯”“金山红薯”的名牌,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6万亩,薯农综合收入达3亿元,增收脱贫有了新的支柱产业,2018年10月被命名为“山西红薯之乡”。

忻府区有关部门与中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在董村镇游邀村共同实施了投资115万元的“千亩富硒红薯种植建设项目”。在以本地优良红薯品种忻薯2号为主的基础上,由区财政出资,依托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种子管理站,建成面积为30亩的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最终从引进品种中确定了适合本地种植的济薯26、烟薯25、龙九、西瓜红、红香蕉、秦薯5号、日本新紫、北京53等。

游邀村土壤含磷、钾、钙等多种矿物元素,所产红薯口感好,营养价值高,已打入太原、阳泉、北京等地超市。这个村共有1万多亩耕地、3个红薯专业合作社,红薯面积3000亩,平均亩产5000斤以上,每亩纯收入至少在2000元,在全区一马当先。2016年元月,村党支部书记苏全虎发起成立“红又甜红薯专业合作社”,目前签约社员发展到200余户。合作社成立后,主要从事品种选育、种薯脱毒、种苗繁育、绿色种植、品种示范推广及商品薯销售等,每年都要承担上级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试验示范任务,从2017年开始还与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合作开展红薯脱毒育苗试验,目前已为忻府区、定襄县、原平市的上万亩红薯基地提供优良薯苗20余个,其中新一代济薯26、烟薯25、普薯32、秦薯5号等品种被广大农民认可。据玉米所专家张红梅指出,游邀村虽说有几百年种红薯传统,但村民在肥料配比、甘薯挖蔓、栽培等方面与标准化栽培还有一定差距。试验的目的,就是要推广良种、良技、良法,提高忻府区红薯的产量、品质。采用脱毒薯苗,亩产最低5000斤,最高可达8000斤,而且品相、口感均优于采用传统红薯。

依托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忻府区寇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宿林燕从中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济南农科院引进优良薯种育苗,2018年在游邀村和与其相邻的紫岩乡双堡村建起占地3亩半的育苗大棚和400亩红薯实验田,培育济薯26号脱毒薯苗200万株,向周边村民供苗100万株。中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将该公司确定为其山西实验基地,除向其提供全国红薯生产信息、优良品种、高效脱毒育苗技术、专用有机肥料外,还派专家到田间在育苗、脱毒、栽培、施肥、浇水等各个环节对农民进行实地指导,并在高产栽培、冷库储存、包装、互联网、物联网销售诸方面提供全面系统的服务。去年,该公司又着手开发占地5万亩的“高塬蜜薯”小镇,计划投资2.5亿元,建设6条加工生产线,目标是通过产业工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经营,把当地的红薯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富民优势。宿林燕表示,他们计划两年内推广脱毒红薯1万亩,带动1000户农民户均增收2万元。

农业的现代化,建立在农业标准化、品牌化的基础上。去年9月30日,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组织中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赴该区实地考察了解原乡万吨红薯储藏库、游邀村千亩甘薯示范基地等,经过认真评审、认证后认为,忻府区发展红薯产业气候适宜,土壤优势突出,种植历史悠久,红薯品质优异,品牌集聚效应显著,发展前景广阔,正式将忻府区命名为“中国甘甜红薯之乡” ,该区的农业领域又多了一张“国字号”品牌。

2020-06-18 ——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积极推进乡村振兴侧记之一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27323.htm 1 春潮滚滚风雷急 /enpproperty-->